读进去,走出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晓东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
――崔密
很长一段时间,大面积上的教学很少见到书声琅琅的景象了,特别是高中的学生,很多时候读也成了默读,很少能听到他们放声朗读课文了。可笔者认为,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老师可以通过朗读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朗读训练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那么既然朗读这么重要,该怎么样指导学生朗读呢?
首先,是读进去。面对一篇文章,我不赞成给学生任何的提示,而是先让学生读。我常给学生说的就是,一定要读进去。因为作为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我希望他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让自己能融进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身临其境,用心体味。这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理解,去体验,学生在朗读中完全可以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化的理解融入其中。
例如,学生阅读《顺着一条土路寻找父亲》,关于父爱,关于父亲,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那么这篇文章在写什么,通过什么来写的。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做自己的解读。在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心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情意。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只要是自己真正理解后的表达,是自己语感的真实流露,就是在自己现在朗读能力基础上的提高。教师允许学生个别差异的存在,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别,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心理状态与朗读能力。这种朗读追求的是学生个体现有朗读能力的提高,因而学生能够得到认同,有成就感,参与就更广了。
其次,是走出来。对一篇文章,你读进去了,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品读了。然后要站出来,居高临下,俯瞰整篇文章,真正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毕竟学生的体验还是有限的,这个环节就需要老师加以提示和必要的引导。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来达到自己的写作意图的,学会去品评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等。例如还是《顺着一条土路寻找父亲》一文中,有这么一处:我问母亲:爸呢?母亲一边炒菜一边回答,“还在地里摘棉花呢。”母亲说:“你爸呀,干起活来就不知早晚。你们吃饭没有?”就这一句话,也许同学在阅读时就忽略了,其实,这一句话中有太多的意蕴。学生也许能看到母亲对子女的关心,问吃饭了没有。这句话中的其他的意味就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来体会了。其实母亲的这句话中,有一种自豪和满足,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在里面。而学生也许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体会不到,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了。
我们都知道教育不仅为了学生能学习,还为了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并在主动学习中,激发创新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教育不仅为了学生学习的文化知识,还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教育不仅为了明天做准备,还为了学生今天获得本该属于他们的最初的幸福人生,并在幸福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感悟,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阅读的方法,就是要挖掘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鼓励学生去探究,去交流;就是从“美”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朗读中感悟“美”,感悟人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第八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