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味重在“品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康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好课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其中语文味为首。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味有三味,即读味、写味、品味。读味即动情诵读,精心默读;写味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品味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
  笔者以为,语文三味中“品味”最重要。品味语言既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也是领略文章神韵的关键途径。一篇美文,好比一杯刚刚冲泡好的绿茶,其色鲜亮,其香清幽,让人霎时浊气散尽,神清目爽;呷上一口,缕缕香醇停留于唇舌之间,荡漾于肺腑之内。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渠道。良好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对文章语言的品味。那么,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四步”、“四法”。
  第一步:“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一个句段,只有充分地读它,才能理解它的内容,体会它的情感,领悟它的精妙。它应贯穿于整个品味的全过程。读的方法很多,通常有默读、诵读、齐读、分读等。“读”要将自己融入文章中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读出美味。
  第二步:“选”。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具体的“点”入手进行审美选择,自行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段、美句、美词,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章就有了独特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加深了对语言的感悟。
  第三步:“写”。对自己所选“最爱”进行赏析后,再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美文赏析”的时候可以做一定的指导:从内容、情感、意境、修辞、词眼等方面入手谈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第四步:“谈”。将自己写好的“美文赏析”拿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开阔思维,发现优长,培养语感,还可以提高语文兴趣,体验成功。
  品味语言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四种。
  一、强化语言感受用“比较法”
  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学生才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语用词上“无可移易”的道理,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韩雪屏教授将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比较法很精辟地概括为:增、删、移、换这四个字。比如《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句,就可以采用比较法来品味语言。这里的两个“卧着”字,能否分别换成“有”(“建着”)和“撒”(“躺”)呢?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用“有”或“建着”太普通,“撒”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而“躺”就更显粗俗了,两个“卧着”使语句充满了韵味,渲染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传神地刻画了小村庄和雪的情状,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更和“小水墨画”相映衬。用比较法品味语言,使语言在对比推敲中显现出它特有的表现力来。
  二、感悟语言规律用“联系法”
  联系是将语言架构于语言板块中去感知、体会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悟到语言的排列组合规律,领会到语言的表达运用方式,以科学的眼光审视语言,从而使语言内在的韵味和旋律充分凸现。这样的语言规律,只要教师有意识地采取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去读,凸现出这种规律,学生自然会有效地获取。而且,语言规律的感知和获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阅读文本时对饶有兴味、颇为典型的语言具备敏感,并设计一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感悟和接纳,并及时释放到语言实践运用中去。
  三、领略语言风格用“参禅法”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我想,语言的品味如此,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性化的创作,在品味文章语言时,我们不单要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紧扣语境,对比探究,展开想象和联想,还要用心去领略不同文章,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个性特点,朱自清的《春》清新朴实、节奏明快,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语言既清新朴实,又准确讲究,耐人玩味,具有一种绘画美。
  四、丰满语言形象用“联想法”
  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的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生活阅历接上了轨,从课堂延伸到了社会人生。此时,学生感受到的已经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比如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感》,山坡上密密的草儿,黛色的林带,长鸣的蝉儿,金色的麦浪,田间的棉苗,朝天的高粱、玉米,匍匐的瓜秧,还有田间挥着镰刀,弯着腰,流着汗的农民……这些景物,在你品读语言的时候,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看过的,甚至在电视中或其他地方接触过的景物,然后把这些画面在自己的脑海里想像出来,从而获得超出语言文字本身的“物外之趣”,这就是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崧舟.好课三味.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作者单位:
  山西襄汾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