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教育的头脑风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益

  摘 要: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主要从职业教育的重新定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几个方面论述了作者对当今高职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作过程 改革 工学结合
  
  从1994年试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中国现代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我们对其的认识,却只有短短的几年。两年前笔者曾赴示范性高职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参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骨干师资培训,围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的主题,观摩学习了成都航院在课改各个方面的先进经验和理念。结合学习的心得和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我在本文中谈谈对高职教育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一、对职业教育的重新定位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要求,本着“注重内涵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推行工学结合”的思想,我们应当尽快转变自身思维,适应形势的发展。以电子信息工程为例,航院是做得较为成功的。在对电子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追踪调研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了专业面向和专业定位,以此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实现了从教育层次到教育类型的转变,从学科化教育到职业化教育的过渡。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本科并行的另外一种高等教育。可谓是课改的一次“大手笔”,也是对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一次“头脑风暴”。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确定了高职教育的总体思想后,就要进入具体的方案。主要是要坚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就是要以针对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来串起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教学不是从“第一章”开始,而是从“任务一”开始。但这并不是否定知识,而是知识变型了,隐藏在工作过程里。所以知识的学习需适度,怎么确定这个“度”呢?就要以够用为“度”,比如学习开汽车和修汽车,需要了解的“度”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对于教师或者教学管理者来说,最迫切的工作就是提取出“任务”,即工作过程,也就是知识的载体。对于有些专业来说,载体比较好确定。比如汽车设计与维修专业,载体就是一辆汽车。再如数控专业,载体就是一台机床。而电子类专业,要想找到能串起整个知识体系的合适载体很难。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方法去企业中提取案例,也就是工作过程。
  基础课的工作过程来自于专业课,而专业课的工作过程需从企业中寻找。但企业提交的案例是不能直接使用的,需要归纳、整理。我们需要通过邀请熟悉各专业岗位的企业一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一起通过对专业岗位群工作能力的分析,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配置为学习领域。
  以此作为指导思想,随后我们应进行一系列深入的改革,在这方面,航院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在理论教学中,实行项目制、任务制教学,即将一门课程的知识分解为很多模块。比如在单片机教学中,洗衣机就是一个项目。一台洗衣机中包含有很多模块,比如I/O口、中断系统、定时系统、按键显示系统、接口电路等等,每个模块就是一个任务,所以我们可以在每一章中嵌入相应的任务,一本书学完之后,一个完整的项目洗衣机就成型了。
  2.下一步改革构想。一门课程不是由一个人来讲,而是一个团队。这个教学团队是需要分工合作的,分工并不是说A老师讲理论,B老师讲实验……而是A老师讲第一个模块,B老师讲第二个模块……这种课程的上法对老师的冲击非常大,对老师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既要有工厂经验,又要有教学经验。在这场改革中,老师既是改革者,又是被改革者,即“自己革自己的命”。
  三、“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有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改革之后,最终职业化人才的实现需要通过给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即所谓“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表现为:
  1.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比如与公司合作创办定制班,校企共建公司等。
  2.学生在企业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查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即实现所谓“校企互动”。
  3.企业对学生的录用是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的。学校要为企业提供有能力或有潜力的学生,为企业解除求贤之烦,企业又能给学生提供生产实践的机会,学校与企业要互惠互利,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工作才能够长期坚持。
  “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按照新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通过向兄弟院校的学习、与同行们的交流,职业教育工作者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并认识到职业教育发展的艰辛,并为之努力探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体会,对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定位,使自身素质和理论体系得到了很大提高,对职业教育的前途发展满怀信心!
  参考文献
  [1]林训超.构建职业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
  [2]龚小勇等.“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职教论坛.2007.12.
  作者单位: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与通信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