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洋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重头戏。阅读教学过程与作文教学过程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运动。如何使这个主体运动达到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信息论告诉我们,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过程,而写作过程则是一个信息输出过程。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论写作教学》中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其思想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领会写作技巧,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写作,逐步提高。
  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第一,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维,活跃文思。从根本上说,写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会生活,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去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去接触、认知的生活和知识。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穿梭于古今,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不仅能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精神生活面,而且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广泛大量的阅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第二,阅读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切古今中外名著,都是语言巨匠用提炼加工而成的规范化的语言写成的,阅读名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丰富语汇,了解更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而且多背诵充满“大气”的诗词和名人名言、警句、俗语、成语,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美丽的面庞了。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会直接影响作文水平的高低,而一些充满“大气”的诗词和名人名言就是文章的亮点。常常阅读背诵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我们胸中充盈豪壮之气,潜移默化之下,作文时“大气”就会自然流露。
  第三,阅读又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别人的好文章读得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鲁迅先生也特别提倡这一点。他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他称这为“实物教授法”。熟读名篇佳作,往往会从写法上加以效仿。读多了,效仿的次数多了,慢慢就会变成自己的方法,并能有所改进和创造。
  巴金老先生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师平日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当时我背的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里面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
  读巴老的这段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深
  刻地领悟到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背,“慢慢得摸到文章的调子”,慢慢积累,细细品味。如果说积累名篇、佳句、妙词摸索写法是一个量的过程,那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以致用,能创造出好作文来,那就是质变了。
  虽然说阅读有这么多的好处,但你把这些告诉学生,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会自觉的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经过思考,决定尝试和学生一起阅读。
  我在早课前通常要求学生进行“个性美读”、“激情演说”,学生可吟诗讲词,可诵读精美篇章,既而要求个性抒怀,或对所读内容做个性点评。学生为了做好演讲,需要提前准备。他们从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以及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中搜集信息和资料。通过阅读大量的健康有益的书籍,对他们的修养学识有较大的教育价值,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能对他们起到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感化心灵、改善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每天的语文课上,我还会用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共同阅读自己或者学生推荐的阅读材料,对于其中好的语句我们还会共同的背诵。就在每天这短短的五分钟时间里,我们了解到季羡林老先生的礼貌待人,奥巴马是如何完成了人生舞台的华丽转身,科比・布莱恩特精彩扣篮背后的艰
  辛,赖斯对音乐梦想的放弃也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渐渐的,学生也惊喜的发现,他们不再惧怕写作,写作中也不再感觉无话可说。所以我想说,语文教师们,和学生一起阅读吧,这样你和学生都会感受到收获的快乐!
  作者单位:吉林市第十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