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思生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初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今天,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谈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教学现象
  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际,以下几点是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存在的:
  “解题即答案”的意识非常强。解题往往只求答案,重结论,轻过程。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弱。自主学习习惯不好,不会自觉看书,不熟悉课本内容,再加上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跟不上教学节拍。计算能力不过关,计算错误,运算顺序搞错,仍是导致最终失分的最大杀手之一。成绩分化明显加大。原来自认为数学“还可以”的学生出现不及格时有发生,甚至一部分优秀学生成绩明显下降。
  二、原因分析
  在小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小学数学课里新课分量少;让学生动口动手、巩固练习的时间较多;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记忆运算法则和进行相应运算上。不少学生忽视运用概念、性质来指导运算,学生只满足于做对答案,而不追求解题过程的合理性与条理性。学习能力方面,他们的记忆力较强,但理解力较差,习惯于具体思维而不习惯于抽象思维,不善于独立思考,对老师有依赖心理,解题常要给个样子。学习习惯方面,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小学老师管得严,注重手把手地教,而忽视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基础知识方面,由于学生年龄的关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表象。到了初中,课堂容量明显加大,相对来说教师讲得多,练得少,知识抽象性也加强,强调知识的严密性,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更高的要求。
  三、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
  1.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具有“教小学想中学”前瞻性的眼光和意识,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规律,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作一些有利于知识衔接上的铺垫和渗透,使中小学能顺利有效地“对接”。注意不要增加名词术语及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提法……
  2.多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重视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能提前进入初中的学习氛围,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其次,有意识地适当渗透推理论证。小学数学教学只要求教师通过实验得出结果就可以做出结论,并不作论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实验就是证明,这种观念对学习数学非常不利,教师可以抓住适宜的问题作一些论证,使学生认识到光凭实验和观察,限于条件,结论未必正确,数学上的正确结论都应通过严谨的推理得出。第三,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
  四、对中学数学教师的建议
  1.重视保持学生的一些在小学养成的好习惯。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对于数学课而言同样很重要。
  2.摆正心态,适当放低要求,讲课要精讲,要有意放慢进度,概念要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深入浅出。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使学生学习既不感到困难,又有章可循。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注意力尚不能长时间集中,不适应单一的教学法的特点,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起始的25分钟,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谈话式,要讲练结合。
  3.多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认知难点要铺设台阶,减缓坡度,逐一分解,各个击破。由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数的概念的扩张,数的运算到代数式的运算,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实验几何开始向逻辑几何转变,这五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学习中跨度最大的地方,是学生最感困难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的地方,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各自主动向对方靠拢,缩小脱节的间隙。中小学要多搞一点教学上的交流活动,比如相互听课,座谈对话,探讨问题等。有了心灵相通,有了相互了解,衔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我们实验学校有这个有利条件。
  实践证明,针对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立足于学生这个主体,改革教学方法,是顺利衔接,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良策。如何更好地搞好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衔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文笔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