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开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与我校正在进行的“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分层次教学”不谋而合。我认为,要想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首先对作业要进行分层次。
  我曾经对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数学作业进行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长期完成作业比较困难,内心的成功的愿望就会一点点被磨灭,产生了消极情绪。而成绩不错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只是停留在“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做,或者只写个答案,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对稍难的题目就缺乏钻研精神,等老师公布答案,心理上放松,思维调动不起来。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
  所谓分层作业,就是在教学中的作业环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水平特点,合理选择不同水平的习题,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我把每天的作业采用弹性结构设计:
  A类作业:“模仿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是课堂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的直接应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教材有关内容而找到答案,因而是较简单的层次。
  B类作业:“理解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再好加工”。
  c类作业:“探究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加工”,有很好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刨性。
  然后把学生分为三组:“甲组(基础组)”、“乙组(理解组)”、“丙组(创新组)”,各小组人数比例大概为2:6:2。
  操作:甲组学生必须完成“A类作业”,鼓励研究“B类作业”;乙组学生必须完成“A类作业”和“B类作业”,鼓励研究“c类作业”:丙组学生必须完成“B类作业”和“c类作业”,鼓励和A组结为帮扶对子。各组的学生在作业本上把当天的知识进行小结,争取当天作业当天清理。对于那些大胆研究“高一级题目”的同学,给与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帮助甲组的同学,更要表扬奖励,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除此之外,要建立配套的测评、激励机制。三组学生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滚动式的。对甲乙丙三组作业的评价不能按一个标准。对“甲组”判分适当放松,对“丙组”判分适当从严。例如,对差生,做对A类作业,就可以给满分;做对B类作业双倍加分。再如,对甲乙两组学生,作业做错了,可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在班级考试时也分层出题,在一张试卷中设计ABC三类题目,BC类题目在试卷中注明,C类题目只供丙组的同学完成,B类题目是乙丙两组都要完成,而A类题目是每个同学都要做的。如果在连续两个月或者两次考试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要求,可进入“高一组”。当然,若丙组的同学学习感到困难,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乙组;乙组中有学习特别困难的也可以退入到甲组,总之,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作为调整标准。这些退后的同学就是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关注的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懈努力,学生的作业状况确实大有改观,大部分学生不再“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而是感受到了作业带给他们的乐趣。甲组学生有了成功感受,增强了自信;丙组学生通过攻克难题以及帮助其他同学,既开阔了思维,又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后记:分层次教学可以说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在这里,我只是对作业的分层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而对学生的分组却一笔带过,不是偷懒,确实是因为学生的分层次是一个非常大的“212程”,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潜力,甚至要照顾学生的情绪等,希望广大教师继续探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