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庄伟琴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如何组织学生阅读,就成了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将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服务者。根据这样的观点,很显然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将成为新一轮语文教改的主攻方向。本文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策略问题作以下探讨。
  
  一、唤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很多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面对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或兴趣索然,或望文生畏,缺乏阅读探究的热情和冲动。究其原因,除了有些教材内容本身吸引力不大外,主要还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或教师一讲到底,或以少数几个学生重点“表演”为主,大多数学生在单一而机械的模式中,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听、记、练成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全部,也成了他们的负担。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上作文章。
  要唤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价值,让学生的思维在所创设的情境中活跃起来,产生一种阅读的冲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一开始,就要一石激千层浪。”这一“石”,或是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谜语;或是一首优美的乐曲;或是一段精彩的朗诵;或是一幅动人的画面……目的是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诱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兴趣,激起思维的“千层浪”。在教《二泉映月》这篇散文时,先创设情景导人: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贫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弦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一曲《二泉映月》完毕,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此时的学生便有了如此感受:音乐委婉抒情,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琴声很凄凉,好象看到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仿佛感受到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学生既欣赏了曲子,深深陶醉于凄美音乐中,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产生了进一步阅读的心理期待。紧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和揣摩阿炳的心路历程。教室里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学生是那样专心和投入。这一教学设计有两点好处:一是创设了氛围。音乐是特殊的语言。尽管学生一开始未必能理解这首曲子,但乐盐的旋律能感染学生的情绪,使之产生对美的渴望。二是明确了阅读目标。这种“情境驱动法”,让学生产生悬念般的问题期待和迫切的阅读动机。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不仅增强了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还增强了阅读的价值取向性,克服凭兴趣出发的盲目性。
  在设置情境或设计问题时,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与学生知识结构相匹配,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吻合的内容,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进一步激发起来。
  
  二、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有教育专家指出:“各种各样的读,就是要让学生反复地无数次地通过视觉器官,凭借文字符号接受信息,打通这个通道,直到畅行无阻……学生的自主阅读要放在第一位。”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都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阅读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文为本,促进自我感悟。现在许多阅读教学课暴露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讲得太多。教师唯恐学生难以接受,处处咬文嚼字,被动的接受式教学的阴影挥之不去。二是活动太杂。许多老师按照新理念,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或唱、或跳、或演……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则晕晕乎乎。三是媒体运用太繁。录音机、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技术运用让人眼花缭乱。尽管有声有画的教学手段确实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但用得太频繁了,反而削弱了效果。这三种做法,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自主阅读成为一句空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试想,没有学生自己阅读感受的过程,哪来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脱离了书本的阅读,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因此,课堂上我们必须留足学生自我阅读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与文本交流”,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2.整合教材,提高阅读效率。语文老师应该具有整合教材的能力。如何整合?一是前后比较。把内容、叙述方法、阐述道理等相类似的课文进行比较,既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又可以加深对新课文的理解。如《印度洋上生死夜》,就让学生跟《船长》一课来比较。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找出两位船长的共同之处,从而从不同角度深刻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了在生与死的关头,什么是至纯至美的人的品性。二是组块教学。把一册教材中,相关联的课文或段落组合在一起,组织学生集中阅读讨论。三是内外补充。缩减课文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相应的课外阅读,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阅读材料,扩大课堂的信息总量。通过对教材的再处理,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空间就更大了,阅读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阅读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它是对文章信息进行加工、筛选、编码,使之与读者头脑中已经储存的知识信息相互联系和重新组织,不断地构建新的认识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文体和阅读要求的不同,比如:略读、精读、研读、鉴读。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规阅读要领,以便在需要时灵活运用。
  
  四、拓宽学生自主阅读的渠道
  
  学生课内阅读,集一至六年级全部教材篇目,其总量仍是微乎其微的。仅凭这些语言材料的反复阅读,是很难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教师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投入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00多万字,如何达到这一要求呢?一是课内延伸。把语文教材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起点或归结点。就某一篇课文,老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诸如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前因后果等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展开交流探讨或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引外联,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二是以写促读。向学生推荐一批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中外名作、美文。组织学生定期写一些读书札记、随笔;做一些摘录、点评;搞一些缩写、改写、续写之类的竞赛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自主阅读。三是评价激励。在平时测试中,有意地安排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课外内容,把知识面的扩展、阅读能力的评价都结合进去,使学生感到课外阅读是“有效”的。通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努力,学生就能慢慢养成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要以学生乐读、善读、常读为目标,不管采取怎样的策略,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学生与好书为伴时,那就意味着我们阅读教学成功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