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碧秀

  数学教育实践表明,初中阶段是发展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且形成一定的自学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自学就离不开数学语言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是重视数学语言的学习,开展“阅读式”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去阅读教材,辅以适当的讲解和必备练习,可避免学生课外无目的的甚至是“走马观花”的预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极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数学语言阅读,不少学生不重视自己自身的阅读;不少教师也不重视引导学生阅读,不但没有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反而用自己的阅读去代替学生的阅读,即一言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与新课程教育理念倡导的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背道而驰,许多学生听完课后,仍然得到的是模仿性与记忆性的知识,没有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致使学生基本概念模糊不清,法则按部就班,对性质定理记忆的机械应用,更谈不上发展学生什么创新能力。造成了这样或哪样的错误,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数学素质的提高,数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是数学特有的文字语言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数学阅读又有别于一般阅读的特殊之处,因此,数学课堂引入“阅读式”教学也需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充分利用丰富的教材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对于教材资源的有效开发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阅读兴趣,如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同心圆的时候,该教师引用这样一个例子,“甲用一条绳子绕地球赤道一圈,乙用甲长1米的绳子也绕地球赤道一圈,这两条绳子形成一个同心圆,丙试图把自己的手从这两个同心圆园环间伸过去,问丙能否伸过去?”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跃跃欲试,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提高数学素质。
  2.运用多媒体丰富的图象功能,创设形象的、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倍增,在抽象的数学语言阅读中通过多媒体注入丰富的、生动的生活片段,如在学习轴对称的作图时,刚上课时教师用多媒体显示一个实际的问题:江边上同侧有两个村庄,要在江边上建一个水塔,该水塔应修建在什么地方,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去阅读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中教师应当运用自身丰富的情感、生活体验和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生动准确的数学语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
  
  二、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
  
  1.教师做好阅读示范,引导学生阅读
  数学教科书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但数学课本中的文字语言专业性和概括性强,较一般文字语言难懂,描述的情境多变,较难领悟其主旨。符号语言是数学抽象概念的载体,其特点是抽象、简洁,学生极易混淆,也容易产生歧解。图形语言,通常是用图形、图表来表示,其特点是直观形象,但局限性大,不够精确。学生往往产生识图困难。而且三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一直是学生学习难点之一。另外从多年教学实践及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对题意理解不当、语言表述紊乱及语言间的转换困难上――即数学阅读能力较差。在数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传授自身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数学课本,使他们发现这些文字的魅力,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了解这些“文字”的要义。同时,教师也要作好“示范”,利用概念、公式等教学,教会他们找出概念、公式中的关键字句,弄清其中多重含义。如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论1”这一节内容时,可在引导学生读推论1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几个关键词句:“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垂直于底边”,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特别说明是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垂直于底边?”“可不可以是其他的角、其他的边”?去掉“顶角”两字行不行?有必要时,让他们用自己的文字、符号和图像语言去表示出来,或进行数学语言间的转化。这样边思考边回答问题,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为他们以后“自读”提供了示范。
  2.通过阅读示范,让学生初步掌握研读数学课本的基本方法
  这时,为防止学生的读流于形式,抓不住关键,教师可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内容,布置阅读提纲,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去读。例如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一节时,可提出如下的提纲:(1)阅读课本中的定理及逆定理,想一想,怎样用几何图形和文字语言表达?(2)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3)这里所提的是什么样的“距离”相等?(4)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某角的角平分线?(5)能否在三角形内找一点使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教师出示提纲时,应根据大纲的要求,将所要阅读内容的关键点,所涉及的知识点内容,新旧知识的对比,通过各种问题展示给学生,启发他们去读、去想,从而真正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开始时阅读的内容不宜过多,一般选择浅显易懂、知识性较强的章节,阅读的时间也不应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期间教师必须不断巡视、督促学生阅读,并对某些后进生特别关注,防止他们“不求甚解”甚至“无所事事”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针对有关的典型疑问加以讲解,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3.在解题时巩固阅读
  训练题阅读时要求对每个句子、数学术语、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要求手脑并用,读写结合,认真细致。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还需纸笔演算推理,以便顺利阅读,阅读数学题时,抓住要求中的关键词,如有下划线的词语或根据经验特别要注意的词语、括号里的要求等等;看清要求解答的问题有几个,哪几个,意思有无不同。如一次函数有图像的题目看清是“根据图像回答”还是“结合图像回答”。小题较多时学会分段阅读;小题已知条件改变时要重新结合总条件理解;是几何题时还应重新画图以便正确理解题目意思;条件太多搞得头昏脑胀时要学会转化为画图或列表,以便理清各个条件。
  
  三、反馈练习,巩固阅读效果
  
  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存在一看(初次阅读)就“会”,一做就错的情况,原因是学生的理解“一知半解”或“似是而非”,教师应及时布置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之后,学生再阅读,往往加深其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和记忆,在课堂练习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易混淆的概念、易犯的错误考虑进去,设置了一个个阅读易错“陷井”,使学生不断的在阅读中纠错,进一步深化课本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课堂教学中,运用“阅读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感知”到“研究”,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八步区信都中心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