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字当头巧识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瑾
俗话说“人生识字聪明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良好的氛围,教给方法,广开渠道,巧引多练,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识字,提高识字效率,为听、说、读、写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增强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知识大都从兴趣出发,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即便不教他去学,他们也会主动去学。因此,教学中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1.导语创设情境
精心设计导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绪处于急切想学习的渴求状态。如上课时,我会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新朋友,他们是――生字娃娃,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用他喜欢的方法交到最多的新朋友!”学生一听,立刻开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比起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读,效果显著多了。
2.多媒体创设情境
教学课件中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枯燥的生字变得形象有趣。如教学“鸟”字时,可用电脑演示小鸟在空中飞翔的实物图――象形字――现代汉字的全过程。由于动感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再配上生动的解说,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而且促使学生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进行意义识记,从而提高了识字效果。
3.游戏创设情境
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游戏,课堂上适时地运用游戏能增加课堂的情趣,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防止学习疲劳,寓教于乐。如:开火车、找朋友、摘果子等。特别是在学生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时,老师会模仿开火车的动作说:“呜――火车开啦!小火车呀,开起来呀!一开开到哪里来?”这时,学生们就会立即举手,答道:“开到我家来!”然后老师选出表现最积极的一组,拿出生字卡片让他们轮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集中精力识字。
二、教给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授之以鱼,只供他餐;授之以渔,终生受益”。当学生的识字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渗透汉字的构字规律,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常用的有加减笔画、加减偏旁、替换部件等方法。
1.编字谜:可先由老师示范出谜,学生猜,然后由学生自编谜语,互相猜。如:一口咬断牛尾巴(告);十月十日(朝);三人一同看日出(春);大字分两边,插在禾苗间(乘)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既乐于猜,又乐于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顺口溜:是孩子们喜欢的形式,琅琅上口的语调,读起来不但好读,而且好记。如教学“碧”字时,可启发学生编形象生动的顺口溜:“王先生、白先生,并排坐在石头上。”通过编顺口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3.动作识字法:学习“歪”字,先让学生想想歪的意思,再做一做歪的动作,这样就理解了不正就是“歪”。通过肢体动作的参与,学生不但弄清了字形,而且理解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记忆又深刻。
4.会意识字法:把字中每个部分的意思连起来理解,如学“鸣”字时,学生这样记“鸟儿开口叫就是――鸣”;“孙”字,“儿子的小孩就是――孙”,这种识字方法也十分有趣。
三、拓宽渠道,增加识字数量
生活是一个大空间,识字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扩大视野,去发现生活中的汉字,养成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
1.利用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休息和游戏的乐园,不但风景美丽,而且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那如茵的绿草,争奇斗艳的花卉,以及那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世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标语牌,都是识字教学极为宝贵的资源。我们可带领学生一边漫步在如画般的校园中,一边吟读着诗一般的护绿标语、中外名人名言,如“绿色――永恒的美,学校――永恒的新”,“今天我以二实小为荣,明天二实小以我为荣”,“你给我生命,我给你美丽”等。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活动中了解校园、亲近校园,同时又认识了许多与学校生活相关的字。
2.增进同伴交往
同伴的交往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可鼓励孩子制作个人名片,写上自己的姓名、年龄、兴趣爱好等,和同学相互介绍,并把名片互相交换、交流。这样,在交朋友的同时,也认识了朋友的名字、爱好等相关资料。
3.鼓励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识字又促进了阅读,有效地达到了巩固课内生字和增识汉字的目的。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应发动广大家长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共同交流,使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逐渐养成乐学、勤读的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4.利用社会环境
社会生活处处用汉字。电视上动画片的片名、节目主持人的姓名、各栏目名,都是儿童认字的好教材。在这个得天独厚的母语环境中,教师可有意布置一些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去认识身边的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经常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开展有意义的“识字擂台赛”,让学生在自我的成就和彼此的激励中积极主动地去识字,变识字为快乐。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第二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