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职业中专语文教育功能的定位上,应高度重视其审美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拓宽语文教学思路,才不至于再次遭遇语文教学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让学生感知音韵美;赏析意境美;体悟情感美;把握整体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音韵美 意境美 情感美 整体美
由于功利性极强的高考指挥棒的左指右点,我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严重的功能缺失,使得学生在语文能力上表现出种种的营养不良症:或欣赏能力欠缺、或想象能力贫乏、或表达能力不强、或人文情怀孱弱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旨在加强学生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众多学校热烈响应。在职业中专语文教育功能的定位上,应高度重视其审美教育功能。
1.感知音韵美。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段,是作者思想感情借以表现的工具。因此语言的美在于能够形象生动地传达内容,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和谐之美。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声音的速度、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读出词和句子的美妙之处,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使课文内容在音韵美的感受中润透学生的心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像一首小夜曲,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富有音乐的节奏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享受。诗的第一节作者连用三个“轻轻的”,仿佛是诗人在用脚尖缓缓走路,不忍打扰这康桥的宁静。从第二节开始,声音逐渐变得欢快起来,又好像是用小提琴奏响欢乐的曲子。本节中的“新娘”二字,要深情地读出美感,“波光里的艳影”一句中的“波”字要作虚声处理,在读“荡漾”时要吸一口气,要读出陶醉感。而第三节中的“油油的”、“招摇”一定要读出动感。第四节应看作是诗的小高潮,其中第二句语调应高些,第三句稍降,“梦”字一定要做虚声处理,否则就不足以体现梦中的朦胧美。第五节是诗的大高潮,应情绪高昂,“向青草更青处”稍快,“漫溯”稍慢,“满载一船星辉”中的“辉”字稍微拉长声音,而“放歌”二字宜用虚声处理。第六节因是高潮后的落潮,语调稍降,语速复又回到慢速,“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之后应有稍稍的停顿,好似诗人陷入对康桥无限美好的回忆之中。最后一节中两个“悄悄”与开头遥相呼应,因此语调应是慢速深情的,声音听来也似愈来愈远,最后的“一片云彩”一定要一字一顿地慢读,方可给人以余韵无穷之感。
2.赏析意境美。形象美在审美中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形象与思想感情的统一,在作品中构成意境美。作品的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意”)与客观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领略意境之美,首先是领略作品所描绘的境界如何形神兼备,以形传神。比如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凄婉的调子中,诗人匠心独具,营造了一个象征色彩浓重的抒情意境,细雨绵绵,悠长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彷徨的“我”;芬芳、哀愁、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些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构成诗的朦胧意境,使读者深切体昧到诗人孤独、迷惘、惆怅的心情。
3.体悟情感美。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审美过程中,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将人们带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并引发出各种丰富的情感反应,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滤掉情感中的“杂质”,使情感纯洁和高尚起来。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之美既是情与理的统一,也是情与美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种统一。
请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限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写杜甫重阳独自登高的见闻和感慨。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景色:秋高气爽,猿啼凄切,渚清沙白,飞鸟回旋,落叶纷纷而下,江水奔流不息,展现出一幅空阔萧条的深秋江山图。这满目秋色,满耳秋声,引发诗人对人生遭遇的无限感慨,景中蕴含着悲怆的心境,深沉地流露出了诗人关心世事的情怀。后四句转入抒情:国事丧乱,孤身漂泊不定,年老多病,愁苦潦倒坎坷,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悯情怀,跃然纸上。统观全诗,景是登高所见之景,情是登高观景生发之情。情缘景生,融情入景,写景、抒情融于一体。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是寓情于理。明白易懂的四旬二十个字,却传诵千古不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以神来之笔状摹登临所见之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读者引向更为高远的地步,为读者开拓更广阔的视野。它既体现诗人进取的精神意趣,更表明了要开辟新境界,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诗作由景入情,由景入理,把道理与景物、情感融汇得天衣无缝。
4.把握整体美。以上是从分析的意义上指出文学审美的三项主要内容,实际上,文学审美是不可机械地分割的。童庆炳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新构想,即把文学作品由表及里地分为浅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浅层结构是指人的感知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把握的层面,包括语言一结构层和艺术形象层,深层结构是人的感知觉无法把握的层面,它是靠思考才能把握的层面,包括历史的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这样,浅层与深层各有两个层面,而每一个较浅的层面又都指向较深的层面。浅层与深层的结合构成了文学作品和谐的整体美。语言――结构层和艺术形象层所整合而成的浅层结构,相对而言是作为形式美而存在的。如韵律美、节奏美、结构美、人物美、意境美等,都以其具体的感性特征给人的感官以审美愉悦。历史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所构成的深层结构,相对而言是作为内容美而存在的。如生活美、人情美、情操美、悲剧美、喜剧美、理性美等,都能令人心驰神往。因此,我们认为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整体美、和谐美,又全面地由浅入深地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美的要素,应成为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理论指南,这样更有利于指导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完成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任务。
综上,语文教学本质上应是一种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思辨美、创造美作为自己的主要功能,同时兼顾其遣词造句、谋划篇章的“工具性”功能。语文教学一定要浓墨重彩地开展审美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