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规律试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学生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作的复杂性,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规律性。笔者结合自身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总结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规律,旨在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管理规律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要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诚信、合作、奉献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是一所高校的主体,学生工作则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教育、管理、服务等使命,辅导员要始终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不断深入探索教育管理对象以及学生工作自身的特点及规律,使学生工作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一谈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规律,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
1.获得性尊重消长――0.7律。在新学期伊始,学生与辅导员老师之间是陌生的,他们之间需要一个相互了解、熟悉进而达到完全认可的过程。虽然源自学生内心对老师的敬重和尊重,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保护心理和陌生感,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尊重度、活动度仅为70%(0.7律)。随着辅导员工作的深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尊重度会不断增加,直至达到100%。但相反,若辅导员不善于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或与学生期望的管理状态相去甚远,那么最初获得70%的认可度将会降低,这就是获得性尊重消长律――0.7律。
大一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转折点,也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构建完善自我的关键时期。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宝贵而又特殊的时期帮助新生实现角色转变,缩短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促进学生认可和尊重辅导员,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学期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1 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教育不仅对学生三年的大学生活能起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其一生的发展方向。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又对大学缺乏了解和应有的准备,如何帮助和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关键。①转变观念。引导他们顺利渡过成人化的转变,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②转变管理方式。中学以前是以教师管理为主,大学提倡自我管理,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通过辅导员的带领和积极参与学生各种活动,以及与老生班干部交流经验等形式,使新生尽快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③转变学习方式。中学时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教师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自主余地很大。一个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学能力的强弱。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思考方法,引导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④转变生活习惯。集体生活不同于家庭生活,在集体生活中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相互理解和包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要鼓励学生确立合适的目标,勤奋学习、诚信做人。
1.2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结合社会需求介绍本专业的前景、所学知识、所需技能、就业形势等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特点,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程度,设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一专多能”的“T”字型个人发展方案,明确学习的方式方法和目标。帮助学生拟定职业生涯舰划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度发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不断丰富实践经验,积极应对社会形势变化,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从容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1.3 加强法纪观念教育。通过学习讨论《学生手册》、《违纪处分条例》、《学生量化管理标准》等规定,结合院内外发生的案例,以案说法,提高学生以法律校规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立好规矩起好步。
另外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尽量避免说教,做到以情动人,培养自信心,尤其要强化“自律”意识,实现学生“自治”,使学生在老师和外界因素的引导和激励下,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在内因和外因上更强化内因的作用,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和意志,严格要求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工作作风。在他们思想和认识尚未完全定型而又即将成熟的大学阶段,培养他们这些良好的个人品质,不仅有利于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将使其受益终身。
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础,获得性尊重消长律(0.7律)告诉我们:一定要恰当抓住70%的尊重度和认可度,增强危机感和危机意识,通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序开展工作,与同学们之间多交流沟通,通过巩固和加强,提高尊重度和认可度;二是要克服麻痹意识,有些辅导员认为自己是老师就凌驾一切,盲目认为学生应该崇拜老师,不知道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赢得,这样会逐渐丧失70%的尊重与认可。
2.班风惯性律。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表现出它的持久稳定性,将给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不良的风气一旦出现,要想改变它就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甚至可能达不到效果。班风形成最佳时期是在一年级,尤其是第一学期,这就是班风惯性律。
班风是班级的风气,是班集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持久的精神风貌和风格,也称个体人格的集体化。班风综合反应一个班级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质量水平,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班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的高低。
良好的班风是形成优秀班集体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优秀班集体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学习风气、良好的班级风气、同学间团结友爱、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相处的集体。优秀班集体具有如下特征:班级团组织健全,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凝聚力较强的干部队伍;乐于助人,积极进取,热爱集体,朝气蓬勃。文明健康,遵纪守法,服从管理,组织纪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较强的良好班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且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优良学风;注重品德修养,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主体人格的复合型人才。班集体的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集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为一体的完整体系。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若能形成良好学风、班风,进而形成整个学校的良好风气和办学特色,就能使整个学校充满朝气,每个成员都会以校为荣。在一个有良好班风的集体中生活与学习的学生,会自然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班风越好,同学们个体目标完善的需要就越迫切,他们会为维护集体
荣誉、完善与发展集体而自觉地奋发努力。班风是无形的力量,它影响着集体成员,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班风惯性律告诉我们:班风形成的关键期在一年级,因此从新生入校开始,完善班级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班风是关键。在班级班风建设中,一是要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一年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在二、三年级因势利导,不断巩固班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班级风格相似律。班级风格相似律即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该辅导员风格具有相似性・比如辅导员的思想、工作作风、认识水平、做事风格甚至性格都会影响到班级风格和学生个人。
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总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摆脱生活、学习和心理的困境等等。事实上,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大学生不同于高中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尊敬知识渊博的老师,乐于听从人品和学问兼备的老师的指导。辅导员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是影响学生最直接的力量。在学生心中,老师是完美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已的一言一行,事事率先垂范。辅导员平时还要注意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严于律己,模范做人,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以严谨的学风感染学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带动学生。
另外,辅导员要“苦练内功,身体力行”,自觉加强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诸方面修养,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掌握运用一定的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科学的管理理论及方法,增强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4.学生工作的时空性。从宏观上看,学生工作简单地说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也决定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时刻把握好学生的动向。在新生刚入校时做好引导工作,可以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学籍管理教育、日常管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新老生交流等等,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尽快转变角色,融入到自由、紧张而又丰富多彩的大学环境中去。对于大二的学生而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大三学生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认清目前 从微观上看,在新学期伊始,要把握好学生的浮躁心态,尽快稳定学习秩序。一年中,在不同的季节学生会有不同的状态:在春秋季时学生思想易沉闷、低落;夏季男生易出现打架斗殴等事件;在期末的时候要抓好考试的诚信教育、复习备考;在冬季要注意好贫困生的越冬问题;假期快到时要做好安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安排等。把握好学生工作的时空性,要求辅导员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5.正确认识、警惕1+1≤1、1+1+1=0现象。一般而言,随着年级的增长,从一年级获得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班风会普遍有所弱化,如不及时纠正会出现二年级的班风不如一年级(主要指集体荣誉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等),或最多与一年级持平,到了三年级,在一年级形成的积极团结的班风甚至丧失殆尽,这就是1+1≤1、1+1+1=0现象。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警惕这种现象,一是要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比如学生宿舍卫生和安全问题。在大一时,每个学生都很注意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表现都很积极,会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事,但是到了大二,甚至大一下学期,有些学生就会对大学生活失去新鲜感,出现惰性,思想开始松懈,生活作风变得懒散,不整理卫生和随意拉扯电线,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和安全意识等会有所下降。一旦出现这种现象,辅导员要及时处理和解决,否则会存在很大的隐患。如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出现的严重火灾事件,悲剧的发生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辅导员一定要提高警惕,细心认真工作,杜绝悲剧的重演。二是辅导员要有预见性,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调整工作策略,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学生管理工作是琐碎繁杂的,但只要我们悉心工作,在工作中认真总结、揣摩,是可以从中感受到浅层的规律的。这要求我们除了付出、忍耐和坚持为学生服务,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给自己充电,与时俱进,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和思路,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用自己正确的思想、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渊博的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辅导员,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