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有结构的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离不开师生共同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材料,使其具有结构性,让学生亲密接触有结构的材料,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一、选择思维性的材料
  图1
  
  材料引起经历,“有结构的材料”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使学生真正建构科学概念。在《物体的沉与浮》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探究物体沉与浮的规律,教师有意识地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使学生能更直观有效地发现物体的沉浮规律。第一组提供体积一样,轻重不同的小球,要求学生按照轻重排列。接着,学生将这些小球分别放入水中,学生很自然得出:体积一样,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第二组提供轻重一样,体积不同的药瓶,学生将这些瓶子分别放入水中,通过观察得出:轻重一样,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随着材料有序地出示,新概念与学生的前概念发生矛盾冲突,促进学生思维的层层深入。因此,合理搭配并有序出示具有特定结构的材料,使其具有思维性,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建构新知识。
  
  二、选择科学性的材料
  兰本达教授认为材料就意味着科学概念。学生通过对结构性材料的操作和思考,可以促进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并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材料要体现科学性。
  在《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做“竹签熄灭”的实验,教师先让学生预测“剩下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可是实验结果出乎意料,有的小组观察到火柴没有熄灭,有的小组观察到火柴顿时熄灭了,有的小组观察到火柴燃烧了很久才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了弄清楚,这位教师又将这个实验反复做了几次,分别用大小不同的饮料瓶来做实验。结果发现:用小饮料瓶时,火柴会立即熄灭,而用大饮料瓶时,火柴不会立即熄灭。因为大饮料瓶的空间大,空气多一些,当火柴把它周围的氧气燃烧掉时,其他地方的氧气,特别是离火柴比较远的瓶口的氧气还没来得及补充,火柴已经熄灭了。原来这个实验与饮料瓶的大小有关。可见,教师为学生选取的材料要有科学性,这是调控科学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
  图2
  
  三、选择启发性的材料
  有结构的材料是对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规律暗自“呈现”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组合方式必须具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这在模拟性实验中尤其重要。教师提供启发性的材料,启发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科学规律。
  在《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解释“孔明灯工作原理”,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两组材料,第一组材料:纸蛇和蜡烛,让学生通过观察纸蛇的转动,知道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即向上流动,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热空气为什么上升?”在学生充分交流猜测的基础上,提供第二组材料:平衡杠杆,杠杆两边各挂体积、重量相同的纸杯,加热其中一个纸杯中的空气,在观察平衡杠杆的变化过程中,明白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又如在《能量的转换》一课中,当把电能转换成动能后,要用马达来证明动能可以转换成电能,学生用手转动马达的轴承,使马达转动起来,带动小灯泡变亮,方法正确,可是小灯泡不亮,在充分的反思交流中,感觉探究失败了,关键之时,教师提供一根棉线,绕在轴承上,使马达快速转动起来,小灯泡亮了。在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提供启发性的材料,使得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探究活动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图3
  
  四、选择趣味性的材料
  提供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常见物体作为实验材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因为学生对材料具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材料所折射的科学概念更有意义。
  如在吹气球的活动中,气球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可以通过吹气与放气的活动,知道空气具有流动性,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可以清楚地看到气体热胀时鼓起来的现象,可以很好地解释物体的弹性。可见,气球是研究许多科学现象的好材料。
  又如,在《我们吃什么》一课中,教师提供面粉、馒头、肥肉,学生自带各种常吃的食物,通过各种检测来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在《怎样搭配食物》一课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各种菜,自制一份营养健康的午餐。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兴趣盎然,究其原因是我们为孩子提供了特有的探究材料,利用好这些生活中丰富的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图4
  
  五、选择典型性的材料
  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好玩越好,教师在选用材料时,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是否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而建构科学概念。
  在《观察水》这课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凉开水、牛奶、白醋、糖水四种典型的液体,让学生找出哪杯是白开水,由于选择的这些材料具有典型性,学生根据他们对水的已有经验,先看颜色,排除牛奶,然后闻气味,排除白醋,最后尝,排除糖水,能准确地根据水的一些特性找到凉开水。
  在《我们吃什么》一课中,为了解释为什么馒头、面条、面包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教师提供典型性的材料“面粉”,因为这些食物都是由面粉制成的,在学生洗面粉的活动中,对淀粉有了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上述课例中的材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利用这些典型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建构知识,在实践中感受快乐,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文中图均为学生科学实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3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