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国教学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及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欧洲的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由来已久。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借鉴、学习到创新的过程。在多种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BTEC教学在现阶段尤为高职院校所推崇。如何批判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与本土情境融合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重点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分析及其在相应学习领域上的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双元制 学生为中心 能力为本位 传统教育工具
随着中国商业市场的国际化,中国的教育体制也逐步向国际化迈进。西方国家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造就了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高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多种教育模式。比较典型的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北美的CBE和英国的BTEC。其中,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BTEC教学因其鲜明的实用性、参与性、主动性特色而被我国高职院校广为推崇。相对而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与方法选择给笔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德国的双元制是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职教模式。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行会负责监督与管理,职业院校的管理则由各州负责。
一、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实践的系统变革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德国双元制模式以提升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形成了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技术手段等紧密结合的完整体系。在柏林参加培训时,培训教师特别强调指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旧的培训大纲,教师考虑的是内容,很少考虑学生今后的职业及在今后职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容。教师只讲授孤立的知识,没有跨学科的课程。这恰恰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通病。
双元制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包括:
1.在教学计划中取消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增加课程开放程度,强调与实践得结合,从工作实践中导出的实践情景。
2.在教学大纲中引入了以行为为导向,强调教学内容分析方法与职业性紧密相连。
3.在教学方式上彻底改变“讲――听”的单向授受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教师提供的是帮助,学生询问一些事情,教师作为主持人的身份出现。
学生在学校中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自我能力,我们统称为个人行为能力。
二、双元制教学模式在“网络设备互连”学习领域中的实践及经验
学习不仅仅为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比较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动手性很强的科目上,如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自身方法能力和个人能力,这是让很多高职教师头疼的一件事。在中国,一个教学班一般40人左右甚至更多,不可能像国外一样10多个、20来个人一个班,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辅导,特别是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知识点学习并没有多大的进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甚至是减弱。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网络设备互连”这门课作为一个试点课,进行了以下的一些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帮助学生建立故障数据库,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网络设备互连”的课程,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能够自己排除实验中的故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总是寄期望于老师的帮助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底是如何养成的呢?问题发生后,大部分教师是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经验”就是把所有实验中的故障集中起来,在大脑里形成了一个数据库,当遇到任何一种故障时,只用从大脑里随时读取知识;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再查找相关资料或咨询更有经验的人,从他的数据库中找寻答案,并把该故障的描述及解决方案储存到自己的数据库中。这样数据库的容量将会愈来愈大,经验也会愈来愈丰富。
学生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他的数据库还处于空白状态,没有任何数据,让他们解决问题,确实只能通过咨询老师来解决问题。那么有什么办法来扩充学生的数据库呢?当然是共享数据,把数据库进行移植。
为了共享数据,首先是整理出较有经验人员的数据库,把经验数据库变为文字,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以后碰到故障时,让学生查笔记,对照着问题的描述,一步步解决问题,这样的收效很好,学生在实验中通过一次次的故障排除,纸质的笔记会慢慢地转化为学生的经验数据库,随着他的数据库增长,他的经验也逐步增加,对于故障的排除能力也逐步增强。其中要注意4点问题:(1)问题的故障及解决方案最好是用通俗的语言记录,过于专业的术语,学生较难理解,对于学生并无太大的帮助;(2)加强学生的主动识记,最好把故障写到黑板上,因为黑板上的文字一擦就没了,学生只能抄下来,如果使用电子文档,学生只会拷贝,一般不会看;(3)反复实践,通过实践强化经验。高职学生普遍不关注记忆,只要是需要记忆的知识通常比较容易被忽略,也比较难被学生记住。所以要通过练习,加强排除故障的次数,帮助学生逐步的把这些故障解决方案存到大脑中,形成学生自己的经验数据库;(4)对于新故障,学生需要查找资料自行解决,并及时进行资料共享,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合作
在德国的教育模式中,课堂被分为不同的阶段:
第一,入门阶段,目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处理阶段,教师讲授、演示,或者让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处理问题。
第三,练习或者应用阶段,设计一个灵活的场景让学生应用新知识。
第四,检查阶段,教师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自测或者互测。
第五,评估阶段,接受学生的反馈。
应该注意到的是在“处理阶段”适用于团队分组的方法。在高职教育中的实验课上,为了鼓励团队合作和锻炼沟通能力,很多教师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项目,要求学生合作完成项目,并要求其有明确的分工。通常情况下,基于学生和项目本身的原因,很多学生都会在分组实验中偷懒,但由于同组学生的帮助,通常也能拿到一个较满意的分数。
为了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并有效的发挥分组教学方式,使同组的学生能共同学习成长。可在实验的考核环节进行变动,从而增强分组的可操作性和评价的可辨识性。评分环节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考核:
(1)每小组4个人,总分为200分,及格分为60分,由小组成员讨论“分配成绩”。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与合作意识,项目中总有付出较多努力,学习得较好的学生,为了达到及格的分数,总会有学生要妥协。
(2)分数关系到考试的及格问题和评奖学金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一些争执。为了避免同学之间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对每组学生的最后得分进行抽查考核。对于不同档次的得分,考核不同的内容,这个尺度由老师把握。最好是事先能够把实验中的问题准备好(避免学生认为老师不公平),分成难、中、易。对于不同的得分,从不同的难度等级中抽取试题。譬如:得分较高的学生从“难”中抽取题。由于是抽查,老师可以根据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选择得分与实际不符的学生进行考察,避免了学生的舞弊行为。
(3)教师针对考察的情况,可以酌情进行分数的加减。对于得分较高或较低的学生,酌情对整组学生的分数进行控制。注意:学生在认为分数不公正时,可以申请参加抽查来获得较高的分数。
应该注意的是,在实验前,教师必须制定好详细的规则,避免学生与教师发生争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控制实验的进度,需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观察,并制定每次实验的考题,分出难易等级。这样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分组工作的可行性。
3.适度运用电子教学设备,传统的教学工具仍有优势
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愈来愈多。由于在企业,使用PPT等进行演讲或进行客户培训也是一种默认的规则,为了适应这种趋势,教师在培养学生时,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电子文档的制作能力。但是由于电子资料的可复制性,学生做的演讲文稿有很大的雷同性,致使教师精心设计的小作业经常发挥不了作用。
国外专家在培训时,很少使用电子教学手段,大部分的时候使用的是展板、黑板或白纸,他们的教学工具非常的丰富,有磁铁,彩纸,白板,展板,白纸等等。教学中使用电子课件的频率远远低于中国教师。我们现在的教学活动,大多使用电子教案,很难发挥自己的一些创意以及增加学生的新鲜感。
需要牢记的一点是“计算机只是实现人类想法的工具,好想法才是灵魂”。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创意,帮助学生表达自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的知识点或是观察性的实验,要改变提交电子文档的方式。事先为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和几只彩笔,把较难的知识点(但是又是很重要的知识点)挑出来,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一般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同组的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力,并从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完成一份演讲文稿,当然这份演讲文稿并不是纯粹的复制品,而是纸质的,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想象和表达能力。完成这份演讲文稿,并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出来。需要注意的几点:
(1)必须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可参考前一小节的实验考核方法),并事先告诉学生。
(2)内容必须有难度,对于较难的内容,学生通常不好理解,在课上可以简单的提示两句,让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来完成。(在实践过程中,收效很好,每组同学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完成的作品也很有意义和价值)
(3)在演示文稿中,不能局限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积极创新,对于创新点要有适当的鼓励。可以采用漫画等多种形式,最好让学生展示一下较好的作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
传统教学工具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第一,避免了复制的情况,即使抄袭,也会让学生有所收获;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发挥;第三,比电子文稿的方式会更有成就感,因为学生的作品能够展现出来。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在多个学习领域如软件、硬件等方面,通过让学生画示意图,增强学生的认识,并通过演讲,增强学生的信心。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中国高职教育10年发展变革的讲话中谈到,“中国高职教育特色模式正在形成,高职院校不再是差学生的“集中营”。10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发展就快。”高职教育的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教师从点滴做起,教学改革必将有所成效,高职院校学生将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健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比较及对构建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2
[2]张妍.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3
[3]朱高峰.试论素质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
[4]张尧学(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畅谈中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变革[N].中国青年报,2009,6,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