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古代诗词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立忠

   摘 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论述了初中古代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根据教材中的古代诗词的特质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系统地论述了对初中生进行古代诗词教学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重要性;系统的方法
   诗、词、曲,在文坛上被称为“三朵姐妹花”,它们是文学百花园中绽放的奇葩。从广义上说,词、曲也属于诗歌。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其中诗歌成就尤其突出,仅《全唐诗》就收录了二千三百多位诗人诗歌近五万首。历来语文教材均本着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理念收录大量的诗、词、曲,要求学生学习背诵。《语文课程标准》就7-9年级阅读提出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笔者对自己的教学探索进行科学地总结,从而形成系统的方法,以待方家指正。
   一、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整体感知古代诗词的音乐美
   古典诗歌深受学生喜爱,主要是在于语言的音乐性。语言本身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有抑扬顿挫的。刘勰说:“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文心雕龙・声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5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这正是对语言形象性的说明。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地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美。富有音乐美的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这就给朗读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余映潮先生针对诗词教学提出反复式的思路设计:“就是以反复朗读为教学主线,在朗读中变换角度,同时有步骤有层次地对课文进行品析。”在此,我借鉴了他的部分做法,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一是听读,感受诗的内容和旋律。教师可放录音或示范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感受。二是吟读,掌握诗的节奏。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是诵读,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十分重视吟诵对于学习诗词的作用。通过吟诵,才能让作者感情涌进学生的心田。这样,学生在学诗当中,既获得美感,又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能记住一些诗词的节奏类型。四是析读,品味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平淡,或欢快,或悲伤……五是背诵,采用多种形式竞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欲望强烈,记忆力得到强化。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吟诵之功。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就是从吟读入手,认为历代文学精华要“朝夕讽咏以为之本”“皆须熟读”“枕籍观之”,这样,“久之自然妙入”。此处的“妙悟”“妙入”即是我们常说的语感。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读”,让学生掌握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实现叶老倡导的“美读”境界。从而“不知不觉,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这种境界,便是反复吟诵达到的审美境界。
   二、字斟句酌,体会古代诗词凝练的语言美
   杜甫曾写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曾为“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反复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的“绿”字多次修改终得之……这些都能看出古人在遣词造句上的严谨风范。既然古代文人如此重视炼字之功,我们今天学习时更不能忽略,应引导学生抓“诗眼”或关键字词,咬文嚼字,把储蓄在诗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味出来。要从文艺修辞的角度,体会诗词美妙动人之处,深刻感知语言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如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四句中“阔”“悬”“生”“入”均是关键字,只有分析好这几个字,全诗的意蕴才能把握住,诗的境界才能显现。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教材将“别枝”解释为“另一个树枝”,“另一个树枝”与“惊鹊”有何联系?“惊鹊”是因“树枝”作用吗?显然,这种解释不妥。在古汉语中“别”通“辩”,“别”即“辩”也,“判明也”(见《中华大字典》“别”注)。因此,“别枝”是(通过月光)可以看清树枝。全句意思是说:明亮的月光清晰地照在树枝上,惊扰了树上栖息的乌鹊。这样理解,用“别枝”表现月下较高的清晰度与下句形容能见度差的“半夜”从词义上相对比。通过这种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的精神。当然,古代诗词教学不能像讲古文那样逐字逐句地分析,一定要抓住关键。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透彻、掌握牢固。
   三、诗画相融,以画驭情,欣赏古代诗词的意境美
   苏轼特别推崇“诗佛”王维。《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讲授古代诗词时,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再造想象,画出诗词中的风景。如讲授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学生熟悉诗歌的基础上,指名两位学生合作,一个用散文化语言复述诗歌的意思,另一个根据复述在黑板上画出所理解的景象。然后,让全班学生进行评论。这样,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训练。
   四、读诗写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中考并不要求考生写诗,但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写一些诗歌,并适当给予指导。“诗言志”“歌咏言”,真情实感恰是学生写作的根本。叶圣陶认为,写作是一种技能,只有在“反复历练”中方能形成。朱熹说:“学者只是要熟,功夫纯一而已。”功夫从何而来,一方面是听读,烂熟于心,一方面则是说写,百炼成钢。学习诗歌,可以让学生练习口头及书面作文。如前面说的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观沧海》内容就是典型的口头作文,还可以将所学的诗词变换人称、角度等改写成其他体裁的习作。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法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让作者的形象思维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努力体现诗歌的审美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施河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