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合作学习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在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简谈开展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并从营造合作的氛围、创新合作的形式、把握合作的契机、拓展合作的内容以及规避合作的误区等角度提出提升学习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有效性;策略研究
   语文是一门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学科,重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承担的社会意识,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将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角度1.营造合作的氛围
   教学活动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合作学习氛围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有效性。
   合作学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确保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监督合作活动的开展并适时地加以指导点拨,鼓励学生的进步之处,构建良好、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开展合作学习,在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愉悦情感体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能力。
   角度2.创新合作的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笼统地将合作学习定义为学生以同桌、前后桌、成绩、个人兴趣等标准进行组合,围坐在一起讨论的活动,忽略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和构成,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要坚持分组均衡性,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内的成员应在成绩、思维优势、男女比例、表达能力等方面互补,使个体优势充分发挥,在小组间培养竞争意识的同时,促进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其次要坚持分组自愿性,允许组员间的适当调整,为合作提供凝聚力和轻松自由的环境;再次要坚持分组的动态原则,通过不定期的重新组合增强合作小组的活力。
   角度3.把握合作的契机
   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的时机要恰当,应在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堂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适时、适度的原则,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和频率。比较常见的方式有:教师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想象,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思考和表达”;当学生产生异议或质疑时,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展开思维训练,组织学生辩论,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有些课文和优秀的阅读材料常常在精彩处戛然而止,充满意犹未尽的感觉,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训练想象力的好机会。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契机的把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角度4.拓展合作的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是将教学内容讲得透彻、到位,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缺乏有效的思考和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合作的内容决定的,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选择合理的、适合开展合作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
   合作学习的内容不但要具有合作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还应具有难易梯度,在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要求进步的意识,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合作内容还应具有开放性,调动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角度5.规避合作的误区
   任何教学模式的改革都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受教师素养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与合作学习主旨和新课标相背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存在着一定误区,常表现为: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忽略实质性,忽略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课堂秩序貌似热烈,实则混乱,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教师角色定位不当,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学生缺乏合作学习态度、技能和技巧,不善分工,不会合作;在总结和评价方面,教师容易重集体、轻个体,忽略组内优秀个体的发展等,这些影响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情况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和规避的。
   相关实践数据表明:合作学习是被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受实践能力、学科差异和研究程度等因素影响,对合作学习的操作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误区,需要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不断修正和完善,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作者单位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二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