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军 梁明全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现结合本人数学教学中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创造应用机会,产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老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以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开办小商店”的游戏活动。让每个学生带一些练习本、铅笔、卷笔刀、橡皮及玩具等,标上价格,作为商店里的货物。由四个小组各选派一名学生做营业员,其他组员做顾客,老师发给做顾客的学生一些钱(一张二角,二张一角,二个五分,共五角钱)然后分四个商店进行买卖活动。在活动中,人人争做优秀营业员或文明顾客,秩序井然,个个都购到了自己喜爱的物品,而营业员的帐目清楚,分文不差。活动结束后,我就让学生回忆买货物的经过,编出应用题。这样,把儿童组织到游戏中来,承担一定的任务,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感到自己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努力地学习。
二、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通过观察、感知、操作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认知结构。要使学生在学习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到有兴趣,就应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形象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圆周率”的知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出直径各不相同的三个圆形纸板。课堂上,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量出准备的圆形纸板的直径和周长,并且记录下来。然后交流讨论找出圆的圆长与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经过一番实际操作,计算分析之后,就会惊奇地发现,尽管圆的直径与周长各不相同,但是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个数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自然就会对“圆周率”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清楚、运用自如。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达到了手指尖上出智慧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主要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师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内在“自我需要”。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在设计练习时,我注重了多层次、多坡度。新授课结束后,为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首先设计了基本训练即模仿题。这组练习主要是巩固新知,使学生形成基本基础知识,通过这组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提高了解题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性。其次,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行发散练习。达到练一题长一智,练一题多一能之目的,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坎北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