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尝试激发托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冬梅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整个教育以音乐为基础,每个人都要学。”孔子提出的六艺中有音乐。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也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从上述教育家的言论和实践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幼儿虽然喜欢音乐,但对音乐的兴趣却容易转移。如何使幼儿在音乐中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一、重视自然的音乐
  
  在对托班幼儿音乐启蒙之前,我们试图寻找最贴近幼儿,最容易让幼儿接受的音乐。
  在几次碰壁后,我们发现最好听、最奇妙的音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鸟鸣声、刮风声、爆竹声、开门声,这些都是自然界中最活灵活现的音乐。于是《大自然奏鸣曲》成为我们音乐主题的第一节课。
  在活动中,我们首先引导幼儿在教室内寻找声音。当老师说完活动内容和要求后,教室里几乎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乒乒乓乓声响不断。有的敲敲桌子、椅子;有的用纸当扇,听听风声;有的发现走路时皮鞋发出的声音;有的发现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声音等等。一些平时胆子小、不好动的孩子,先是看着别人动自己偷着笑,而后来终于忍不住动起手。这时,一个小朋友跑来告诉我,他听到了好听的小猫叫声。于是,我便带孩子到户外寻找声音。要求幼儿找到自己最喜欢、认为最好听的声音,能带到教室的带到教室,不能带到教室的要学会模仿。于是风吹树枝摇动的声音;脚踏落叶的沙沙声;水池里流水的哗哗声等等,都被孩子们找了出来。当活动要结束时,我放了一段节奏感很强的音乐,要孩子们用收集的材料(室内和室外收集的),找到的声音伴奏。那是我所听过“乐器”最多、最快乐的音乐。
  
  二、认识声音
  
  1 声音从哪里来?
  《大自然奏鸣曲》为音乐活动开了好头,孩子们开始细心注意周围的声音。一天,雯雯拿着大鼓来问我“声音从那里来”。我好一阵惊喜,很显然孩子们已不仅仅对声音本身感兴趣。于是,“声音从那里来”成了我们的第二节课。我在鼓上洒了大米。拿来锯子和小木块,找来海螺。招呼幼儿一起来找声音的“家”。我将洒了生米的鼓敲了起来,在这咚咚声中。生米像一个个快乐的舞蹈家跳起舞来,于是我们发现了震动产生声音;我又用锯子锯木块,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木块慢慢断开,还掉了很多木屑,于是我们知道了摩擦产生声音……通过活动,他们了解了振动、摩擦、共鸣等听起来很枯燥的名词,在后来的实验中,他们开动脑筋,自己做实验来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有的拿两张纸对搓寻找摩擦的声音;有的敲打三角铁寻找共鸣产生的声音等等。这样的实验让幼儿很感兴趣,也再次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
  2 声音的特性
  乐音其自身的特性,音高、长短、强弱等特性是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难点。我们利用幼儿喜爱的童话《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会变的鼻子和小木偶走路有趣的动作来体现声音的特性。在音乐声中,我们开了一个有趣的木偶舞会,当音乐音长时,小木偶就将玩具鼻子拉长;音乐音短时就将鼻子摁平;音乐音高时,小木偶就踮着脚走;低时就猫着腰走;音乐音强时,就重步走,音弱时就轻步走等。通过这次活动,不但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而且使音乐变得实实在在。
  
  三、制造简单的音乐
  
  托班幼儿年龄较小,要灌输一些简单的音乐,主要是激发他们对打击乐的兴趣。幼儿制造音乐不能摒弃模仿。所以,我们在开设的“音乐屋”内,播放幼儿熟悉的、节奏缓慢而鲜明的韵律或打击乐曲,摆放各种的打击乐器,让幼儿找到自己喜欢的乐器,快乐、自由地敲打。他们有的敲大鼓表示打雷声、敲门声;有的用碰铃来表示下雨声、小鸟声;有的用沙球表示脚踩树叶的声音……通过活动,我们慢慢地感受到幼儿制造的音乐。从单一的快慢,逐步有了高低、长短、强弱。在教师的鼓励和同伴的欣赏中,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地制造着音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