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课程社会化教学改革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生理健康观向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的转变,拓展了人们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视野。体育教学改革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外,还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社会属性和社会化问题。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开放性日益明显,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也将日益密切。
  关键词:体育课程;社会性;思路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15-02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它与社会的发展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从发展的社会中吸收有利于改革的条件和资源。再就是体育的组织过程具有较强的社会化功能,为体育教学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说,从社会化的视角去研究和探讨体育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落实创新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可行性。
  一、高校体育课程教育的社会性
  由于高校体育课程存在于现代社会教育之中,高校体育被人们视为使人现代化与社会化的一种途径,在这一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使体育课程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影响。虽然体育课程是受制到社会,但不意味着外部社会系统对体育课程都会产生完全的影响,其原因在于,体育课堂一旦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其自身也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体育课程教学系统,它会受到内部规律的制约。在这一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组织班级与小组;特殊的社会角色一作为课程的传授者教师和接受者莘莘学子;特殊的社会文化一体育课程的内容,教师文化素养和学生的群体文化素质;特殊的社会活动一组织与参与比赛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际交往;特定的社会规范一体育课程学习要求,运动的规则规定与执行。因此,社会与体育课程在资源、信息上的互动,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发展。体育课程应根据未来体育文化、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来考虑设置,它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体育文化层面、体育社会化层面加以审视。
  二、高校体育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和身体素质的达标,教育过程依旧是“传道、授业、解惑”,体育老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主体和中心是教师,学习是一个被动的过程,甚至是一种单向的输出过程。教师懂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是一个等待加工的客体,而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无法提供个性充分的发展,只是将同龄的学生视为同质,而无法因应个人的需要,很多运动能力好的学生,发展受到限制;而那些动动能力不足的学生,学习受到挫折,运动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可以说,传统体育教育是同一个模子里培养出来的批量产品,是批量生产的无特色的产品。这与现代化发展的人才资源要求差之甚远。教育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学习上,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是社会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各人有什么特长和爱好就可以适当地发展。人性化的学习与机械化的教育不同,在学校人人都是成功的,为进入社会做了准备。作为学校产品的学生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学会学习使他能够直接或稍加培训就能适应社会需要并不断发展。
  我们以往的体育课程学习扩要内容是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和基础知识,考核也以此为指导,强调身体素质达标、运动技能测试(技评)以及体育理论知识的书面答卷等。也就是说体育课程以运动技术以及与运动技术相关的知识为关注的焦点,体育教师的教学重心是让学生学到各种运动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如各种运动规则、体育发展简史、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损伤等等的基础知识等。这样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被贯彻执行,就是当下也是主流的。应该说,这种体育课程方案有其历史作用,只是随着世界体育教育发展和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需要突破和转变观念。
  如果以体育学习过程为取向,最大可能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应改变集体传授为个性体验学习,体育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运动方式、机体适应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了如指掌,且要尊重学生。体育教师采取间接指导的方式,主要提供学习方法,创造一些运动情景,让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以自我的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我如何学习,而不应该只教体育本身或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
  三、课程社会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现代体育教育的理想,体育课程是实践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体育课程内容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在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社区需求中贯穿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课的教材内容绝大部分是以团体或团队形态存在的。因此,如只是提倡个体化的学习,忽视团队运动,是不恰当的,也是体育课教学的办不到的。其实我们可以更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体育教学的特点恰恰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了应试教育仅仅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呆板的求知,体育教学的团队训练和锻炼更接近素质教育追求的理念。体育课程社会化教学可以根据如下的内涵来设计:
  (一)精神性课程内容:运动会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保持积极的态度。课程应努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实现自我精神追求的方式方法,与人分享精神体验的方式,以及尽情地进入和谐状态的方式方法。
  (二)价值性课程内容:身体是生活的基础,健康的身体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活力,也造就了人的自信。课程应帮助学生建立兴趣与体育运动的联系,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益。考虑到未来生活的复杂性和变化中的社会环境,应帮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虽然运动中获得的价值不能直接在工作、学习中体现出来,但在获得价值时,被激发的潜在能力会被发挥出来,帮助你找到自己的位置,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益处。
  (三)情绪性课程内容:在运动中胜败乃常事,经常地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可以使人保持一种健康的情绪状态。教学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就是要创造性地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唤醒学生的人格,去化解焦虑,愤怒、紧张、抑郁、惊恐等不良的情绪,使之经常处于愉悦的身心状态。
  (四)超越性课程内容:向学生传授运动知识、技术,培养技能,使其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运动能力。体育运动中的随心所欲是在严格的规范下实现的,如动作的完成要符合力学的原理,集体性的对抗要遵循规则,相互的协作配合需要搞清自己的角色及职责。只有真正带着理智去行动,才能体悟身心的自由和超越。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锻炼,是超越性课程中的核心,是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过程。
  (五)人际性课程内容:体育是促进人社会化的途径,人在不同的运动情境下,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学会不同的角色扮演,有助于设身处地地处理问题。在体育课程中,借助运动发展良好的交往关系,在协作中履行自己的责任,体悟人的交往互动所产生的效能,进而理解人与集体的关系和培养交往意识。
  (六)素养性课程内容:体育素养会改善人的观念、生活方式和情感。它可以作为工具,调节人的身心,趋向良好的状态;它可以作为途径,去帮助自己达到还未达到的目标,去发现自己未知的部分,使人格趋于完善。
   作者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高风华.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3).
  [2]刘兆厚.体质健康的教育哲学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9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