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城,从独立到共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各个高校承担着共同的使命与责任,也面临着相同的机遇与挑战。尤其对占据地利优势的高教园区的高校而言,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已成为共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敢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文・芒刺
  
  久难实现的重重障碍
  2000年8月,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建城”序幕。随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仅仅几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
  当初,大学城的构建是基于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即“各高校相对独立,而教学资源共享”。
  “如果没有集中,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而资源共享又是以各校的相对独立为前提的,各校相对独立有利于保持和发扬各校的传统优势,能显现出大学城的多样性,如果行政上合而为一了,教学资源共享将变成同一个学校内资源的重新组合”。在很多专家看来,大学与大学间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叠加与集中,而是一个特色共同体、资源共享体。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学城硬件资源的共享已基本实现,问题在于教育软件资源的共享。
  华东师范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唐安国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影响教育软件资源共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协调机构,职能未到位。建设大学城,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各高校,都是在经过多次论证、成本核算及实践考察之后做出的科学决策。趋同的利益取向使得各个分别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能够在建设大学城的问题上走向统一,达成一致,并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然而,这种对共同利益的诉求能否在建城前后保持一致,决定着整个大学城的发展走向。从各高校入驻大学城的目的来看,前景不免令人担忧。
  进入大学园区的高校有一个很现实的目标:即扩大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扩大办学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就是说把大学自身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资源共享放在第二位。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一机构来行使职能,即一个统一的、协调园区与高校以及各高校之间利益的中介机构――管理委员会。然而,时下大多数的园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迟迟不能到位,这直接影响到了园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进展,以致成为教学资源共享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其次,高校尚缺乏“共同体意识”。从入驻园区的学校来看,各学校在机制的转换上缺乏“大学城共同体意识”,对自身利益的过多关注,使得他们很难从园区整体利益出发,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而主动转变自身的体制和机制。
  例如,课程管理机制转变迟缓。若要大学城发挥集聚效应,就必然要求各校共同探索校际之间的学科共建、专业课程互选以及一些优质资源的开发等工作。也就是说,基于资源共享的专业互修、学科共建及课程互选使得各校面临一个共同的艰巨任务,即如何转换课程开发机制,开发出更多不仅适合本校学生需求,而且适合园区学生共同发展的课程。然而,由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校原有的独立的教学管理格局,出于惯性以及成本、观念等原因,大学城内各校往往很难迈出这一步。
  教师管理机制滞后也是问题之一。师资共享是园区所有软件资源共享中最重要的一环,园区不仅需要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且需要教师开发出大量的优质课程。然而,大学城普遍面临的现状是,与选课制相对应的课程数量远远不够学生选择。随着园区内学生数量的增多,师资力量明显不济。
  此外,各校在规模、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也给大学城的统一管理带来了难度。如何构建本科与专科合作的新模式,实现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之间师资、课程等教学资源的整合都是实现资源共享有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独立与集中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延伸出的各种利益隔阂能否得以沟通与化解是大学城教学资源独立与共享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理念之外的模式构建
  若真能实现资源共享,其利益必是巨大的,也是诱人的。青岛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李福华说,“如今高校之间的距离很近,关于高校园区的很多设想都是有可能实现的,一旦实现这种共享,会对学生的培养、教师水平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帮助。”
  但要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不仅需要理念更新,还涉及到具体运作模式的构建。为了能使园区内课程资源独立与共享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一些专家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园区内实行以选课制为基础、学分制为依托的课程管理模式。首先,确定选课的范围和比例。选课应有一定的度,即限定在公共基础课组群(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组及自然科学基础课组)、公共选修课组群以及各校优质课程资源范围之内。
  需要注意的是,选课制的推行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科基础课组群与专业方向课组群的选修基本上在本校完成。建议园区内各高校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学分比例以4∶6为宜,各校跨校学分与校本学分的比例为3∶7到4∶6为宜。
  公共基础课可由联合学术委员会配备教师统筹课程内容,制定《大学园区共享课程一览表》。在园区联网的基础上,建立各校教务处教学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教改信息的相互交流和共享。
  同时,为确保选课制的充分实施,园区实行统一的作息时间制度和空间共享方案。对教学空间实行统一协商安排,制定共用的园区教室分布及使用情况图表。
  其次,可实行联合学分制。因考虑到各校在制定学分制上的差异,建议在园区层面构建统一或相容的联合学分制;在校际学分互认方面,各校应积极主动,配合联合学术委员会确定相关学分的互认或相互转换的方式,即保证学生在课程选修时,各校都予以认可。
  针对各校层次不一及专业优势互补的现状,不同的专业按培养计划及学费标准确定每个分的收费额,不同课程或者相同课程的按其质量、效益进行收费,实行学分收费制。在大学园区内制定《大学园区实行按学分收费细则》。
  不难看出,以上两种应对模式的实现都有一个前提作为其内在支撑,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实现以上两种模式,推动园区内师资共享,各高校之间可实行教师互聘制。各校利用本校流动编制的比例,对园区内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聘任,以弥补本校教师的不足和课程特色的不足。
  此外,园区内高校也可实行教师外聘制,大学园区的师资需求信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向社会通报,园区外其他高校的教授、副教授被招聘进园区可担任首席课程教师,也可在园区各个学校间流动,实行学校与教师双向选择和聘任制度。
  
  各地链接
  
  
  广州大学城
  2005年,广东省教育厅倡导在大学城内建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规定城内各高校举办的名师、名家和著名学者的报告与讲座,应向其它学校开放,允许学生跨校选听。学生跨校选课取得的成绩与学分,各校可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予以承认。
  
  常州大学城
  2005年,全国首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江苏常州大学城6所高校负责人签署了《常州大学城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区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常州大学城在学分互认,跨校选课等7个方面逐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东方大学城
  为了在大学城内实现教师资源共享,降低各院校的办学成本,2006年,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东方大学城内各院校的教师可以跨校兼课,实行教师互聘制度。
  
  上海松江大学城
  堪称建国以来上海投资总量、校区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之最的上海松江大学城建立了教学协作组,负责实施教学资源共享。各校实行统一的以学分计量、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跨校选课,教师互聘挂牌上课,各校还将开设跨校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士学位等。
  
  重庆大学城
  2006年,汇集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11所高校的重庆大学城实行互享机制,实现各高校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现代教育机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02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