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入世后我国外贸高速增长,外贸企业数量增加也很快,形成了对外贸人才的极大需求;同时,随着高校的扩招,近几年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一个突出的矛盾也随之形成,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外贸企业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相当多的学生并不能胜任外贸公司的工作。文章通过分析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当前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22-02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各高校近几年也迅速扩大了国贸专业的招生。但随着对几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相当多的学生找不到学有所用的工作,究其原因,发现目前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显然,我们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就显的非常迫切了。
  当前,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能否做到学有所用是衡量我们的办学水平高低和办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
  二、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是全国经济增长较快、发展较好的省份之一,其外贸经济的发展更是迅速。2007年山东省进出口总额1226.2亿美元,其中出口752.4亿美元,进口473.7亿美元。2008年1-10月,山东省进出口总额1344亿美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出口额780亿美元,增长29.7%;进口额564亿美元,增长47.4%。新设外资企业1247家,合同外资76.7亿美元,实际外资6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6.4%。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笔者调查了山东省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10家,其中大型国有企业1家,大型私营企业1家,中小型私营企业8家,人才市场2家(青岛人才市场和潍坊人才市场)。山东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如下: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山东省,尤其是半岛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该地区的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数量多,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这种发展势头下,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巨大。例如2008年2月19日召开的潍坊市人才招聘会上,潍坊市进出口有限公司、潍坊鲁锦进出口有限公司、潍坊大申进出口有限公司、潍坊市海容进出口有限公司等要人都不少,但符合条件的却不多,外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除了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外,有的还要求英语必须达到六级以上。
  据潍坊市人才服务中心统计,随着潍坊市对外贸易的日益活跃,外贸行业发展迅速,对高质量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十分紧迫。按目前的发展速度,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两倍。按每家新增企业仅需10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5年内这方面人才就需要180万人。
  (二)岗位需求情况分析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36%、22%、18%。而据潍坊市人才市场统计显示,近年来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外销、单证、报关等基础性岗位上,由于需求数量增加快,已明显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通过调查,企业对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三)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1.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
  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
  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
  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
  4.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通过对有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开展调查,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课程建设,开发3-5门的核心“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以课程内容能够在企业进行能力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并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进行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方式改革,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职业技能,在完成项目过程得到思维拓展的训练。
  (二)强化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等院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国际贸易专业由于涉外性强,对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因此特别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一、大二开设的英语课时已达到200多节,10多个学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这为开设双语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我院国贸专业已经开设了《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和《国际商务谈判》四门双语课程,计划以后再将《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贸易实务》开展起来。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是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途径。实践教学采取企业实习和实验室模拟实习两种方式。
  一是与外贸公司企业的合作,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传统的外贸公司和大企业改制,单纯依赖大公司大企业很难解决实习基地问题,积极与一些民营外贸公司企业合作,不但可以为国贸专业学生实习提供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还有可能为学生找到更多的就业渠道。
  二是对于现场教学困难的课程,可以采用实验室的虚拟化、仿真化、模拟化教学。我院近几年加强了专业实验室建设,建成了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中心。学生通过虚拟操作或角色扮演,便能亲身经历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流程及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还应定期聘请一些在外贸行业的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讲座,传授他们在外贸行业的成功经验。
  (四)两证多书
  从调查来看,我国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而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约为70-90%,有的甚至到达100%。而且,有些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工作,但是到职业学校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如外销员、报关员)后就容易找到工作。因此,结合当前社会上对急需的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报验员和单证员的人才需求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导和培训,使其毕业时能够获得两证多书(毕业证+学位证+职业资格证书)。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克春,冯军,任志宇.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赵银德,屠立峰.高校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4年11期
  [3]寻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5年03期
  [4]唐淑云.经贸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的成因分析及其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5]张军.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管理科学文摘,2008年05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