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搞好“四结合”落实“三维目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通过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四结合”,有效地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获得和谐发展。
  一、读练结合
  1.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读”是语文学习第一法。“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色,语文课堂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不能算是语文教学。读是一门语言艺术。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读法,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课文认知的程度,运用读的多种形式,把握读的训练重点,落实读的训练量。“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我们教师应放心让学生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2.语文教学,练是必要。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知识能力水平,结合教材内在训练因素,依照课程标准,选择好训练点,设计好训练方式,做到书写、朗读、默读、背诵扎扎实实日进有功,识字、阅读、作文、听说朴朴实实日积月累,实现课堂“真学、真练、真长进”。练需要把握一个“度”。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的人文性。
  二、读思结合
  1.语文教学,读要重“情”。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情”是纽带。这里的“情”字包括情感、情趣、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意义和情味”,教师是不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应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品味,教师要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
  2.语文教学,读要会“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边读边思,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这有利于理解更深,识记更牢。“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思”是听说读写的“总开关”。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内外结合
  1.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现代语文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生活课程等。它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种依托课堂、走出课堂的教学模式,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必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输送渠道,必将堵塞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走出课堂方法很多,可请进来;可走出去;也可以把语文活动、语文生活与语文课堂进行巧妙结合,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语文教学,要走出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走出教材。教材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编教材的初意,我想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杯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如果割裂了课本和课外,也就切断了“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关联。这样,学生读书的天地狭窄了,视野怎能开阔?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劝诫我们要进行大量的积累,才能提高鉴别力。现代语文教学走内外结合之路的精髓也在这里。
  四、动静结合
  1.语文教学,要静中求动。“动”是小学生典型的个性特征。小学生的天性爱“动”:爱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身,什么都爱动一动。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动”:需要主动、自动、能动,需要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参与不仅仅是参加,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参与的关键是一个“动”字。首先要引导学生“身动”:如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脚、动身,遵循学生的天性,突出语言训练的实践性特点。其次要引导学生“心动”:如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
  2.语文教学,要动中求静。学好语文需要“静”,静不下来的课堂,学习质量肯定大打折扣。一堂课中,教学形态有动有静:“动”指有声有行,如讲解、朗读、讨论、操作等;“静”是无声的世界,如默读、观察、思考、想象等。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学中,动和静的转化是相对的,必须遵循自然和有效的原则,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结合,这样才能一步步把学生引入快乐学习殿堂。
  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创造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这是最近在我们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它确实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对小学语文课堂而言,“四结合”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它革故鼎新,返璞归真;它夯实基础,鼓励创新;它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它注重积累、感悟、熏陶,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镇小学教研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