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充分利用学具优势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颜 博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把课堂教育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阵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一、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学具操作中获得新知
  
  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中去。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6份,7份,并记录每次分得的根数和剩下的根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中发现,在平均分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不能分完。当不能分完时,余数总比除数小,进而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做一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容量,更充分地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学生通过使用学具。既能发现新知,又品尝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运用学具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用梯形学具,按照课本中的说明和图解,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把两个梯形重叠旋转后,把红色的梯形的左边沿着白色的梯形的右边向上移动,使红色梯形的上底和白色梯形的下底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操作学生很快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已有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其对公式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运用学具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实践能力
  
  学具为学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在直观操作之后,学生在头脑中以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整理和复述,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通过摆小白兔图片,直接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1)小白兔多还是黑兔多?(2)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3)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应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有条理的分析过程,学生经过组织语言,就能说出:白兔与黑兔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从12只白兔当中拿出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得数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学生就会把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可见操作学具强化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促进了思维与语言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说理能力,为分析复合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学具教学,将知识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广阔天地
  
  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实与课堂往往是两回事,只有将所学知识恰当、灵活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把学具操作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借助学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此,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开放型教学。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的认识”后,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米尺的作用有多大”的活动。调查测量分四部分进行:(1)测量自己的用品,包括课桌、文具、书本;(2)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阳台、房间等的长宽高;(3)观察家里人什么时候用到米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运用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关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恰当的操作学具,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