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优化,主动发展”教育改革实践的研究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永霞
一、研究目标
(一)构建教师和学生主动发展的实践模式
(二)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主动发展
(三)学生在其学习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二、研究内容
首先,通过优化人际关系,为师生主动发展创造适宜的人际环境;第二,优化师生抱负水平,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意识到群体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群体内个人目标的实现,使自己在确立工作和学习目标时,主动与群体目标结合起来;第三,改善师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开展超越自我活动,推行合作性的活动化教育教学方式,加强以人(师生)为本的校本课程建设,让师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三、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对于与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相关的理论文献的梳理,以及对于实践调查是必要的。因此,采用了理论概括和文献研究以及调查的方法;在构成研究假设以及研究结果讨论中主要采用了理论抽象的方法;研究过程中各种研究措施与实践结合是研究者的反思和观察是主要方法;研究中对于学校在优化群体中的成功做法有助于课题实施。适当采用经验总结的方法可以免去不必要的重复研究。
四、课题研究主要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民主宽松的群体氛围
形成群体成员的合理组织与重组,开展集体活动和竞赛,改革学校管理,做到权力下放,责任到人,增进干群之间的相互了解,实行民主管理,接纳群众参与管理。
(二)探索校本教研,打造现代群体学习型校园
为教师制定成长规划,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合作互助,发挥群体智慧,引进外智与以校为本相结合,改善教师心智模式,学以致用,加大教改力度,重“名师”培养,鼓励教师超越自我。
(三)探索“群体优化,主动发展”的德育活动模式
1 实施“自主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体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努力按照校训“参与、明理、求美、创新”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2 开展“社会实践”、“中队勤日周”、“自主十分钟”、“班干部轮换制”、“小博士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 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机制。
(四)建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1 研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2 研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切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 初步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五、研究取得的效果
(一)完善了管理机制
第一,制定了教师在校一日生活规范,学生在校一日规范,用两规范约束人。严格常规管理,按考核方案办事,这为后绩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抓科研兴校,科研育师,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以实施符合校情的教育教学策略。着重抓了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有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运行机制和教学模式。
第三,以学校整体环境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对学校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建设形成和谐奋进的育人环境。
第四,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改革,聘任制,评聘首席教师。
第五,开发社会上教育资源,树立大教育观,实现教育社会化。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请外教-办英才学校。
第六,反思原有经验不断推陈出新,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二)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共存,要求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如果漠视时代和教育的发展,拒绝学习,接受新东西,墨守陈规,安于现状,最终必将被淘汰出局。
(三)建立了学校民主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
我们强调建立教师与管理者人格上的平等。引导教师确立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意识,帮助教师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显示自己最大的才能。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强者,依靠每一位教师办好学校,在校内构建起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环境,在学校大利益大荣誉的引领下,实小每一位教师的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和实小精神体现得非常充分,也为我校每年的教学质量一直保持领先的水平奠定了基础。
(四)科研引路,促进了教师主动发展
科研引路,课题激活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主动发展。我们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教科研领导小组,制定了教科研方案,鼓励教师撰写论文,聘请区、市教科研专家到校做专题指导,形成了教科研工作的完整组织系统。
(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在2000年开始使用景山教材时,就着手进行了校本课程建设,从内容上,针对我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确定开发了如下板块的校本课程,见表1,并逐渐形成了校本课程体系。
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获得很大提高。而且向其它学科进行辐射,并能利用、依靠其它学科的知识,回应教学重、难点问题,培养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又使其逐步向复合型教师转变。
(六)形成了有效的德育运行机制
在学生所有素质中,做人是根本,因而德育成为学校工作的首位。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在德育过程中体现教育效益。为了做好德育工作,本课题采取分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分层推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并逐渐内化为学生人格形成,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载体,从而构建学生人格的生成机制。
(七)学生主动发展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轻松、主动的进行学习。转变了以往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着力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六、结论
本课题研究从实践的角度证实了研究假设,主要可以表述为以下结论:
(一)学校教育应该促进教育主体和谐发展
教育主体的和谐发展:一是教育主体件发展的平衡性。教育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教师的发展来换取学生的发展,忽视教师的发展,难以使教师有幸福感。现代学校教育的主体应将教师纳入其中。二是教育主体个体发展的和谐性。从哲学角度看,学生素质发展可以概括为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只有二者平衡才能实现其和谐发展,教育只有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才可能实现他的本体价值和功能。
(二)宽松民主的群体氛围是实现群体优化的关键
“人际沟通一认同目标一参与活动一实现发展”是实施群体优化的基本逻辑。本研究效果在实践中的显现的机理在于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群体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实现人际沟通,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群体成员才能把集体目标作为个体目标,个人与集体的目标的一致性,引导群体成员形成合力,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将大家聚集到集体活动中来,为集体活动目标的实现献计献策,通过活动实现集体目标,同时各得其所的获得发展。
(三)合作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是群体优化的基本活动方式
在优化的群体中,学生获得了安全感,他们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师生个人的活动目标与群体目标融合起来,实现个人目标与完成群任务统一起来,群体内的竞争是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师生的挫败感。在和谐的群体氛围中,不仅学生间能够实现彼此优势互补,扬长补短,而且教师间能够形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共同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异质”成员构成的群体。
(四)群体优化有助于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程计划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也是重要的课程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开发校本课程单靠教师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任务,必须有教师团队和学生配合的共同参与。教师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转变了观念,增长了才干,促进了自己专业化发展。
(五)制度创新是实现群体优化的保障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规范。实现群体优化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规范,传统学校的规范难以保证群体优化的实现。几年来的群体优化,促进师生主动发展的实践证明,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创新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使刚性的制度建设与柔性的文化倡导结合起来,突出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开发师生潜能的有效策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