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致力于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向导

  2010年12月10~11日,首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的5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
  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等文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春风中,流动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受到了进一步关注。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不仅可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决看护和教育孩子的后顾之忧,更好地解放生产力,而且有助于为流动儿童的入学适应、社会融入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接纳,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说,本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
  本届论坛采用大会主题发言、分论坛、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展开,旨在倾听多方观点,引发争鸣,共同为满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需求建言献策。
  
  一、我国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突出
  
  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张燕教授明确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进城务工人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举世公认,但他们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一直未进入公众视线。由民间兴办的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服务对象的低成本、非正规幼儿园和公益性学前教育组织为流动儿童提供了最基本的学前教育服务。这类平民教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政府需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大胆创新,以促进平民教育健康发展,满足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需求。
  奕阳教育研究院院长张守礼则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梳理了十年来我国流动儿童的发展状况。他指出,中国社会由于特定的发展模式,已经从原来的二元结构(即乡村和城市)变成了三元结构(即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面对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政府是以三元还是整体的思路回应,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方式和力度。社会治理方式有待改革,有必要按照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进行分类管理,以尽可能消除制度不公。面对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对流动人口自救式、市场化的办学形式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扶持,而非简单粗暴地打压。这与张燕发展平民教育的主张不谋而合。
  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院长王练对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四个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托调查显示,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非正规幼儿园就读或不上幼儿园:家长希望其子女享受低收费、离家近、教育质量好的学前教育服务,并能获得面对面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城市在接纳流动儿童入园方面面临着园所学位不足的巨大压力。如何监管和引导非正规幼儿园发展,保证其安全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奕阳教育研究院朱丽芳指出,近年来,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间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进城务工人员的托儿需求,却面临着注册困难、处于管理盲区、缺少有力扶持等发展困境。北京市宣武区教委陈培燕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部门不明确、政策滞后、管理模式一刀切等。她建议政府部门提高认识,将非正规学前教育置于与正规学前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立法,依法保障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等等。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李相禹在报告中强调,直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正视“山寨园”存在的价值,需要政府转变观念和职能,进行制度创新。
  
  二、地方政府的创新举措
  
  面对日益突出的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不乏创新举措。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幼教协会副会长严大瑛、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凤炜、上海市松江区托幼办主任杨永辉、原江苏省苏州市幼教干部张春霞分别在分论坛上介绍了经验。
  惠州、苏州及上海浦东新区和松江区都面临着外来人口迅速增长、学前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严峻形势。对此,四地政府分别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解决策略。如,惠州市强调从健全机构、合理布局、社会参与、制度保障、规范管理等方面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苏州市采取政府改造闲置房舍提供办园场地、参与民工子弟学校管理、提供物质援助、以奖代补等帮扶措施,尝试“用特殊的政策解决特殊的问题”;上海市松江区提出构建雁阵式发展新体系的改革目标,引入社会力量办学,提出“民办为主,公办补充;民办二级以上园自主吸纳,民办三级园定向吸纳”的流动人口入园对策,辅以公办、民办学前教育“一体管理、兼顾个性”的管理方式,初步满足了区内流动人员子女的入园需求;上海市浦东新区则探索出分类处置、标准引领、分流解决等疏堵结合的办法,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园可上,同时进行机制创新,制定了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责任制度、区域碰头制度等,架构起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模式,有效解决了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
  
  三、民间自发探索
  
  在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上,与地方政府创新措施相呼应的是毫不逊色的民间自发探索。
  北京新世纪幼儿园、新世纪梦想图书馆负责人王毅代表打工子弟幼儿园发言,在描述了现有问题及困难之后,他提出了建立“流动子弟学前教育机构联盟”的设想,希望能够借此联盟“建立起一套适应于流动子弟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和方法,争取民间与政府对话的权利和机会,开发利用社会各种闲置的教育设施和资源,提高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儿童乐益会陈可可、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王建兵、陕西省妇源会汪子阜、四环游戏小组马楠分别与到会代表分享了各自所在机构作为公益性组织为促进弱势儿童学前教育发展所作的努力。
  
  四、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及其社区融入
  
  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还有其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以及与当地社区的融入问题。北京市航天幼儿园吴文静、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邹敏、奕阳教育研究院于昕利以及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羽分别作了发言。邹敏从流动儿童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出发,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质量。但是经济条件不是唯一的制约因素。吴文静、于昕利、刘羽的研究都是在四环游戏小组这一研究场景下进行的。三位报告人分别就“从市民眼中的农民工看城乡融合的迫切性和艰巨性”“城市农民工家庭中的父亲参与”“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中的‘家长教师’培训”作了发言。
  在以“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务”为主题的工作坊中,代表们来到四环游戏小组实地观摩。四环游戏小组的志愿者介绍了游戏小组的日常运作、发展历程以及以家长参与为特征的育儿互助形式。
  在闭幕式上,张燕强调,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需要有澎湃的激情,需要有立场、观念、态度的变化。只有设身处地为进城务工人员着想,大力发展平民教育,才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相信本届论坛所倡导的“多方参与、主体多元、各界融合、整体发展”的思路,将对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