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忠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很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值得我们探究。我在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深感教好和学好这门学科很不容易,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根据自己在长期数学教学过程中经验和教训,浅谈一点自己的观点。
一、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擘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先导,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例如:以黄金数0.618,可以引申出:古希腊的巴台农神庙。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宽与长的比接近0.618;舞蹈演员的身材之所以美是因为若以肚脐为人身的黄金分割点其上半身和下半身之比接近黄金数0.618;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声音更甜美。再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予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这是在数学上最早采用“+”“-”来表示的,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
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但卣于历史的影响,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份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以及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1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加强建立数学模型等思想方法去教学,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并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一个钢筋三角架的边长分别是20cm、50cm、60cm,想要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现有长为30cm、50cm的两根钢筋,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两边,则不同的截法有几种?此题为开放发散题,考查分类讨论思想:若以50cm为一边,截30cm,用相似探究则都不合题意。舍去:又以30cm为一边截50cm,有两种情况都合题意,12cm、30cm、36cm和lOcm、25cm、30cm。这样搓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探索思考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时间,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彻底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如在学习成比例线段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时,可先让学生自学例题,理解解题过程,并思考是否有其他的解题方法,自学后通过类比解答题目:已知a、b、c、d是成比例线段。且a=4cm,b=6cm,d=9cm,则c等于多少。在解答此题目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得出三个结论:1,两条线段比是一个正数,它没有单位。
2,两条线段比与所选的长度单位无关。
3,求两条线段比时,如果单位不同、。那么必须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无疑会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当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平时教学中,数学教师若能善于运用以上所举的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力求出新,促使其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创新意识才可能在学生头脑中扎根,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