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作文教学新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常建虎

  “天下作文一大套,就看你会套不会套”,考前背背抄抄,考时改一改、套一套,这就是许多地方现行应对作文考试的一大“绝招”,毋庸置疑,就现行的高考、中考的改卷形式,这确有一定成效,尤其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更是一条捷径,但学生作文能力却没有真正提高,而作文就在这一道道工序中加工出来,能有创新、能有个性张扬吗?能对学生进行真正的做人的根本教育吗?
  
  1.随性情自由写作:尤其刚进中学的学生,我尽力引导去写。或在日记、周记、作文本上,只要愿意动手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就为好,另外除了课本以外,还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适宜本地口味”的文章让他们写一些听(读)后感、杂记、随想等,充分让其有话可说,自由、随意地去表达,如我在《平凡的世界》、《延河》、《人生》、《西行漫记》、《安塞腰鼓》等中精选有关于陕北民风民俗等的片段供学生欣赏,然后鼓励学生写自己的家乡,自然有话可说,内容也丰富多彩。
  
  2.巧设悬念,续写或改写开头或者结尾:有意将文章“藏头或不露尾”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尝试去写,既调动了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乐在其中,趣在其后,如让学生给《项链》重写一个结尾,结果学生兴趣盎然,答案异彩纷呈。可见故设悬念激发学生,让其情感进发,奇迹总归会出现。
  
  3.思维训练:其实无论哪一种学习,从根本上讲是培养学生思维,强化学生思维,在校期间无论多长,总有结束,但形成一种开拓性、敏感性、进取性的思维品质会受益终身,缘于此因,我在作文方面的教学也特别注重这一点,
  (1) 发散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由一个已知的信息生发出多个信息的思维,即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其方式就是演绎推理,发现特点,对同一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不善于求异,就永远也不能真正理解、驾驭多姿多彩的世界。给高年级学生布置较难写的题目时。也常给写提示。如我曾给九年级学生布置作文《雪》,暗示它可赞,为啥不可贬呢?结果大多数学生仍赞美雪的洁白无瑕,大公无私,进而联想到人,而只有田安安同学却“贬雪”。揭露雪的虚伪――以其洁白的外衣掩盖世间的污秽,见不得阳光:揭露雪的穷凶极恶――依附狂风,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揭露雪的残忍――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表白自己不畏风雪严寒,克服困难,立志有所作为,有益于社会。我对该生的独特见解特别欣赏,所以整整花了两节课评价此文,以创新求异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再如写《0的断想》,学生说像西瓜、像跑道、像车轮……后经我的启发,他们还从象征意义等方面去思考,达到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0是一片空白,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0是一面镜子,可看到自己的“有”和“无”……久而久之,许多同学的文章思路广阔起来,内容丰富起来,思想深刻起来,当然平常的讲课对发散思维训练也不轻视,如此的训练,好些学生思维敏捷了,思路开阔了,思考周密了,认识深刻了。这正应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生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2) 集中思维:也就是进行综合归纳、概括的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有兴趣,因而能疯狂地、大胆地想,而集中思维要冷静、要理智,甚至要反复推敲、筛选、斟酌最终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如“绝对禁止学生上网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答案多种多样,然后让学生集中归纳,形成一个有自己的观点结论。
  
  4,兴趣的重要: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作文教学,正是让学生个人思维有展示的空间,但也不容忽视学生课程多,作业繁重,所以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原始的、永久的动力――兴趣。
  (1) 激励自信:现在的学生太需要激励,而处在“转型”期的中学生更为突出。批改时优点有意夸张,评讲时精选3~5篇出色的文章。或让本人上台诵读,或由老师代读,点评自然多些“溢美”之词,这样受表扬者信心倍增,旁听者羡慕至极,也很容易使这些同学化羡慕为潜在的写作动力,如此思想先行了,行动自然也跟着来。
  (2) 激趣自改互改: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找到写作、阅读、享受生活的乐趣。
  我素来觉得教育中情感所占比例不容忽视,尤其是社会富裕了,多数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对他们的教育更应该三思而后教,作文教育也如此,我在讲台上用心评讲分析,可少数学生似乎听而不闻,作文中的问题屡错屡犯,怎么办?我利用学生批改作文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弱,或态度不端正者进行“面改”,让学生坐在我面前,因为我已提前看过几遍,所以从题目到结尾,从标点符号到立意构思,抓住其最突出的问题,细心指点,耐心教育,巧妙疏导,真情感化,美言相赞,当然这种批改方式费时费力,所以选谁,怎样对症下药对其作文批改教育,事前都要有足够的考虑,这样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我觉得现行的中学作文教育既要顾及其功利色彩(应考),还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利益,晓其利善,更要尊重事实(客观规律),激趣导引,关注学生未来,我不希望普天下之学生都成为“笔杆子”,但至少能应考、逐渐懂情理、识大义,将来还能有品位地生活,而且能承传文明。
  
  责任编辑 薛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