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数学课堂 落实素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屈罗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成为广大教育理论家和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下面谈一些看法。
  一、数学课堂现象反思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理性地定位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成为各位老师认真反思的课题。许多同行在课堂教学中作了大量的探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了做法上的改变,而忽视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例如,有的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习教材的机会比原来多了,但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却不去考虑,结果只落了个花样多,效果差;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多看书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忽略了教师的指导,结果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不大,正常的教学任务却没能完成;有的教师甚至为了学生说出所以然,不厌其烦地引导,提醒,结果使简便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不仅老师累,学生也会对学习渐渐产生厌烦情绪。举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在教学笔算加法时,让学生总结加法法则,学生总结第一条:“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与书上“相同数位对齐”不同,教师一个劲儿地提示引导,直到学生说出和课本上一样的说法,结果学生的反应是:这意思不是一样吗?试想如此一来学生还会有学习兴趣吗?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让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转圈,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翅膀,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能力有害而无益。
  二、数学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削弱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情境,创造条件,善于引导,让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1.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项巨大而迫切的任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广阔性,对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要时刻不停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常鼓励学生看懂教材,独立钻研例题,用自己的话解释概念、定义、定理、法则等。以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多角度的思维方法,找到最简捷的方法。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编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纵向思维,渗透德育教育,启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系统性、连续性很强,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新的知识要依赖于旧知识,新知识是原有知识的延续,这种特性为学生自主的学习提供可能,但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有助于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发现新知识,并把新旧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达到会学的目的,我们教师要认真领会“迁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会自学,在自学中使学生心中有数,制订出自学目标,然后逐步落实目标。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创造自习的机会外,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性的思维得来,而不是靠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学习方法的获得要靠教师不断地指导传授,这样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不断领悟数学的基本思路,在学习中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方法。
  3.给学生以说和练的机会,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知识,而掌握知识并不等于灵活应用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全体学生都能受益,有所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给学生多说、多练习、多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双基”。对学生的练和说,教师要灵活指导、点拨,分层递进,开发其潜能。
  总之,素质教育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用较少的时间,把较多的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使教的最优化落实到学的最优化上。
   责任编辑 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