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的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少军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其原因在于它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它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与概括:其语言凝练而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如何使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之学习兴趣变得更浓厚,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呢?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乃陶渊明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古诗的学生来说,在教师讲课之前要达到不求甚解并不难。有些古诗浅显易懂,虽然有一些诗中词语含义深刻,可课本上必定有注释。学生若完全按照词义去理解诗文又势必造成句子不通顺、语义不清晰甚至有些根本不符合实际等问题。此时老师便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去“会意”,以至“欣然忘食”。“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的“笑”只能从这两首诗的意境去理解体会。“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注释为“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去表达。”这里把“辨”解释为“辨别”,把“忘”注为“忘记”就是拘泥于字面义而做的机械、呆板的解释,忽视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这里“真义”是诗人返归自然与自然融合而感悟到的纯真之情趣。
缘于古诗富于节奏和韵律美,因此古人常常歌之。再加上其语言凝练而富于形象性,只有“读书百遍”才能“其义自见”。多读不仅能培养语感,而且有助于对词语的学习和记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古诗虽然字少,可往往蕴涵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何使学生去体会其真挚的情感,又如何使这种情感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生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多读”。学生自己读上几遍,便觉索然无味,可让名家(录音带)来范读。学生受到他们的启发,即使读上百遍也不会感觉厌倦的。况且学生还能从中学到一些朗读技巧:其一,语调。从课文内容出发运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感情。其二,速度和节奏。根据故事情节,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运用不同速度和节奏,表现出文章思想、情节的起伏变化。其三,重音。“逻辑重音”――按生活中语言逻辑读出重音;“心理重音”――突出影响听者想象力或感情的词所读出的重音。其四,停顿。注意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读起古诗来有声有色,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身受感染,便能深层次地理解诗文。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古代的学校,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古代的读书人,自上学始就日诵不辍,所以古诗有“手肘成胝,口舌成疮”之说。老作家巴金,有人向他求教经验,他说:“我是靠熟读、背诵《古文观止》起家的。”古诗中的佳句多,学生在学习前已耳濡目染,记忆起来非常容易。然而,若要整遍背诵则常常出现错句、错词、错字甚至颠倒句子的次序。如何有效地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呢?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弄懂诗文主旨及情感,充分发挥想象,置身于作者所述的情境之中。多多朗读直至能背诵是学语文的好办法。
“学以致用”作为学习的基本准则,对于学习古诗文来说,意义尤为明显。也许诗中描绘的景物世间再难寻觅,所叙述之事,如今鲜为人闻。可诗人所具备的写作技巧,创作之时的那种激情,所流露出的丰富情感为今人所难以企及。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引导学生留意一些妙用古诗的佳作,并鼓励学生活用、巧用古诗。这样一来不仅能培养其对古诗的浓厚兴趣,而且也可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通过古诗的教学,要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进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