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焕玲
就目前小学教育来看,让学生在自己阅读“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所以怎么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改革的一个前沿课题。学生是具体的,有丰富的个体,是不断发展的。具有主观能动的个体。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语文的阅读能力。根据这一观点,语文教学唤起自主阅读的思想意识,引起阅读的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的需要。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张思中教师说:“兴趣是事业成功之母,有了兴趣,他会千方百计地动脑筋。兴趣不完全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中靠后天启发、引导和培养的。如果能使学生兴趣得到激发,增强学习信心,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就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人说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而语文就像看小说听故事一样有生动的情节吸引人。
这种说法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同是一个故事,同是一部电视剧为什么有的人看得如醉如痴,而有的人则麻木不仁呢?作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好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例如教学《跳水》这样导课:同学们,在去年的奥运会上,我国跳水运动员郭晶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奥运冠军,为祖国争了光,得到全世界的关注。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也是《跳水》。但是这个跳水的人不是运动员,而是一个孩子;跳水的地方不是跳台,而是桅杆;不是跳在水池里,而是跳在大海里。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这样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给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只有当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彻底改变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过去我们的课堂上,都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课下做作业,每天都沉浸在听和做中,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的不同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学生发表阅读的见解,也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不要机械式地阅读。对学生的见解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强阅读能力。
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理解和感受不会完全一样。例如《乌塔》一课,写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有的同学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这些看法和想法,因为有了学生自己的思考、感悟所得,就是他们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的种种看法给予鼓励。
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还应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例如《白杨》这篇课文,读到“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你会心有所思:课文以白杨为主题,但绝不是在单纯地写白杨,联系起来就更清楚了:爸爸妈妈不仅自己建设边疆,还把孩子接来读书,长大了留在边疆。这么一想,爸爸表白了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就很清楚了。
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说明阅读有了一定的收获。大家把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一下,互相启发,阅读能力就会有一定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