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赏识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延
作为教师,我们同天下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有一样的心情,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但是,在培育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或表现不好,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是以挑剔的眼光去批评他们、寻找他们的不足呢,还是以赏识的眼光去欣赏他们、鼓励他们,看到他们的闪光之处?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曾经一味地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一旦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或某一方面表现不佳,教师和家长就会严厉地批评甚至惩罚学生,而不是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也许,一开始我们这种方法还能产生一点效果,但时间一长,我们发现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种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就拿高一学生来说,他们年龄不大,缺乏足够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思想和身体等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他们的自尊心已经越来越强。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上同父母已开始有一定的距离,更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如果我们一味地采用批评和惩罚的方式去教育,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我们希望学生细心一点,就往往会批评他们太粗心、太马虎。久而久之,一方面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逆反心理会增强;另一方面会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会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做,老师都不会表扬自己,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坏孩子,自己天生就不如别人、比别人笨……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双差生谈心,他这样告诉我:“老师,其实我也希望自己好,可老师有时候只知道批评,而不是关心、鼓励我,你们的批评可能第一次会有用,第二次、第三次,慢慢的就没用了,只会让我们学会怎样敷衍老师,逃避批评。老师和我就像猫和老鼠一样。”
认真分析这种现象以后,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管的太死、太多,没有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学生,没有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没有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也就更谈不上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向预定的目标去发展。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引导、教育学生呢?其实,我觉得只要想一下小孩子学说话和学走路的过程,就会发现天底下最优秀的老师是我们的父母。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家长总是耐心、一遍又一遍地跟孩子说,即使孩子听不懂,父母仍不厌其烦地教。虽然孩子刚开口时口齿不清,但家长们仍然欣喜于孩子已开始学说话,既不会觉得孩子讲话难听,也不会拿他与别人比,更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以后讲话还是口齿不清。而总是坚信:这是才开始,以后一定能清清楚楚地说话。如果孩子说话比别人晚,也会满怀信心地说:当年乾隆皇帝不也四岁多才会说话吗?
我们做教师的在培养学生成才或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能不能也贯穿“赏识学生――承认差距――鼓励学生――不怕失败――不甘失败――成功”的教育思想呢?其实,培养学生成才与教小孩子说话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同样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距,因人而异,逐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前进,就一定能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健康发展。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信任,看到学生的长处,欣赏他们,以他们为自豪;学会尊重,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倾听学生心里话。并向他们请教;学会理解,和学生做朋友,进行心灵的沟通,真正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学会激励,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使他们的闪光点不断扩大;学会宽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应进行反思,学生有错误时,要耐心对待;学会提醒,对学生的缺点要对事不对人,不能一看到缺点就将整个人都否定了,而应在不伤其自尊心的情况下,鼓励他(她)自己改正。
确实,学生希望我们老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仅是教书的机器;我们应该常给学生一些鼓励,但不要超过其能力;我们不要只看考试成绩。更应看其所做的努力;我们应尽可能严格,但必须保证公正。一句话,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相长,如师如友,保持一种健康、文明的师生关系。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赏识教育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