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兴趣与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吉 玲

  兴趣是任何认知活动的先导,也是认知活动得以持续的最重要的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导演。作为导演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有效地获得知识,如何运用巧妙手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语文自身优势,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下面谈谈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
  
  “万事开头难”,授课亦然。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例如有位教师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鲁提辖,男,39岁,膀大腰圆,满脸络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镇关西,畏罪潜逃,若有人捕获前来开封府,可得赏钱一千贯。”这种“告示”一出,下面的学生就炸了锅,纷纷为鲁达鸣不平,且为他辩护:“鲁达无罪!镇关西罪有应得!”在辩护过程中,教师注意掌握、调控,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任务。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勾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就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不同的媒体作用于人体的不同感官,例如录音扩音系统作用于听觉器官,相当于耳朵的延伸。在《听潮》一课中,先引入与“潮”有关的乐曲,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产生潮起潮落的感受。听完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把学生的感受自然地引到对课文的分析上。这样可以轻松自然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情感熏陶
  
  诗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予艺术以生命。语文教学虽不同于电影、戏曲等艺术形式,但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能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使课堂气氛生动、耐人寻味,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情真挚的散文名篇。在讲析时,应针对文章特点,把重点放在感情凝聚部分――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桔子。通过动情的朗诵、动情的分析,引发学生想起自己的父母和其他亲人,师生都沉浸在情感氛围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设置悬念
  
  我们在听评书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故事进入紧张精彩的节骨眼时,说书人突然打住,以“欲知结果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悬念作结,使听众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在焦急中等待下次的开讲。语文课也可以借鉴这个办法,在教学中制造悬念,激发兴趣,提高效果。如《钓胜于鱼》教师留下思考题:“钓就是为了求鱼,为什么作者提出求钓胜于求鱼的观点呢?”学生急于知道答案就会仔细看书,认真思考。这就为课文的讲解准备了条件。
  
  五、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仍在“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中难以自拔。魏书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加班加点补课和大量的作业训练并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只会使学生对学习感到疲惫,产生厌倦情绪。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向45分钟要效益。教学要让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喜欢学、愿意学、自觉学,而且学得轻松、有趣、有效。
  语文课欲开学生的“胃口”,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端庄与幽默,严肃而和蔼,风趣而不俗气。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严格遵循教学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讲究科学性,同时,又要突出艺术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