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教育中的项目教学法论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孔勇奇

  摘要:随着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巳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问题。虽然,项目教学在提升技能方面得到普遍认可,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观念和相应的经验,致使教学改革难以深化和提高。文章针对影响项目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从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创新项目体验教学改革、依托项目整合教学内容、坚持项目质量过程监控以及如何引入企业项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系统化理念开展项目教学的实施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项目体验;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130-03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其中,项目教学方法由于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得到了多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项目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实践指导教师缺乏项目工作经验,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难以开展基于项目载体的技能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项目教学的深入。
  第二,学生实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缺乏项目行业背景,无法理解项目的实际意义和相关需求,被动地接受教师指定的开发任务,机械性地完成实训内容,无法锻炼学生分析项目的能力和项目设计的能力。
  第三,课堂教学仍然属于知识积累性、知识准备性的学习。在所有技能学习准备好后再开始工作的观念下,教学是一种知识储备和验证性学习,还没有真正开展任务引领的主动性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项目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在完成产品项目开发之后,教师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进行项目评价和考核。考核的结果难以反馈给学生,最终项目的考核难以进行错误定位和诊断,不能真正达到指导学生项目实践、完善职业技能的目的。
  第五,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专业实习、能力强化的目的。目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是有限的,面对众多需要专业实习的学生,总有一部分学生处于“无岗可习”的状态,使顶岗实习成为一种过程和形式。
  针对以上项目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运用系统化的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实践企业项目,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一个没有实际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去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并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难以想象的。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熟练掌握项目(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决定了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下教师执教能力的构成要素,而企业项目实践则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唯一途径。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对教师执教能力提出以下要求:
  
  (一)有项目。要求教师通过项目实践,能够根据岗位需要、工作过程要求,确立作为课堂教学的项目。该项目的开发过程能够涵盖工作岗位的普遍过程,承载必备的岗位技能;项目的难度符合高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结构;项目的开发时间能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教学周期;项目本身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有项目”是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实践能力教学的基础,因此,也是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项目的重点。
  
  (二)做得出。要求教师依据工作过程、严格工作规范和流程独立完成企业项目,以最终产品作为考核依据。通过项目(产品)的制作和开发,避免教师只重理论指导、缺乏实战经验、忽略工作细节的不足,确保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针对性、及时性。为排除学生任务实践中的难点、增强信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讲清。要求教师以实际项目为实例,以工作过程为框架,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从任务的需求出发,分别从原理、要点、步骤等方面进行讲解,其目标以学生掌握问题的分析过程和实施步骤为考核标准。通过教师的讲解,要求学生不仅“会做”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为以后操作技能的迁移做好准备。
  
  (四)理顺。要求教师在指导并完成学生项目实践基础上,能够从宏观上进行工作过程的归纳、总结经验。其目标是,使学生不仅掌握产品(项目)制作和开发的细节,更能够依托实践项目形成一套和企业工作流程、规范相吻合的工作过程,内在地认可、接受、掌握该岗位的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项目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五)展开。要求教师以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始终强调完成项目不是目的,完成项目只是一种学习的手段和方法,通过项目的实践学习类似项目的解决方案、方法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真正掌握了项目开发的模式、方法,做到触类旁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创新“项目体验+项目实践”培养模式
  
  项目实践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如何引导学生从抽象的理论学习转换到具体的项目实践,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创建一套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感性实践到理性思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在高职技能教学中引进的“项目体验+项目实践”的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的体验式主动学习方式。
  项目体验要求教师提供项目原型供学生运行和使用,学生在操作项目原型的基础上,逐渐熟悉产品和项目的需求、功能、特性以及项目(产品)的现实意义,对产品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内在开发实践项目的愿望和激情。
  
  (一)项目准备。“体验+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准备这样两个项目即“小组项目”和“课堂项目”。“课堂项目”的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严格依据工作规范完成工作任务,取得工作成果,目的是通过任务的实践完成操作流程、操作细节的学习和体会;“小组项目”设置的目的是,学生在“课堂项目”取得成功后,进行自我检验、能力迁移、拓展技能的过程,也是考评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宏观体验。宏观体验是指在项目开发之前,要求学生多次运行教师提供的项目原型,从多角度体会项目(产品)的功能、性能,领会项目(产品)的意义,调动现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思考产品的制作开发过程,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对产品本身的兴趣。
  
  (三)微观体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单位,通过运行“课堂项目”该阶段的目标成果,仔细体会、分析、理解任务需求,并思考实现过程。参照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严格遵照操作步骤,在教师指导下实践并完成工作任务,体会工作过程,归纳

成功经验,为类似项目开发总结规律,形成内在技能。
  
  (四)项目实践。以“课堂项目”任务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充分调动已有知识、技能,分析“小组项目”开发任务,制订项目实践方案和计划,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开展“小组项目”的开发,既是对课堂项目经验的验证,也是职业技能的拓展和强化。通过小组项目的完成,进一步增强学生承担职业工作岗位的信心。
  项目实践是指在工作过程的导向下,分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角色,独立完成项目的开发和调试工作。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过程与细节并重,既要通过项目实践掌握产品开发的工作过程和流程,也要通过不断调试解决每一个工作任务实现的细节问题,其最终目标是能够承担一定的岗位职责,培养较为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
  面对高职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为数众多的游戏项目中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成为能否顺利完成培养目标的基础问题。为与岗位工作过程相适应,在游戏项目的选择上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因素:项目必须包含游戏软件岗位的基本工作过程,能够承载基本技能;项目难度适中,符合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特点;项目开发周期相对较短,能够在教学时间内完成;项目内容容易理解,贴近学生经验,以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游戏开发过程的学习。
  
  三、依托项目载体整合教学内容
  
  工作过程,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由于实现了以实践为中心,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得到应用和推广。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的需要构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和内容,以知识、技能服务于实践,以工作任务目标的达成为宗旨,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能力本位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出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按照技能需要对游戏开发涉及的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筛选。凡是技能训练所必须的知识内容都应作为教学内容,非必须的知识内容就要进行精简。通过知识的筛选,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的重点引向技能学习。
  精简后的知识,将按照游戏开发的工作过程进行重新排序,彻底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结构,充分体现知识作为技能的支撑和服务作用。“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作为知识筛选、内容整合的原则,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遵照每个开发阶段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为核心,实现跨学科知识、能力的重新整合与有序化,彻底消除传统知识研究型学科体系对能力培养的影响,创新并构建服务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产品(项目)负责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
  
  四、坚持项目过程监控考核体系
  
  学习效果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什么样的考核体系才能促进学生的实践学习、提高职业能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产品的质量是由生产产品的每一个过程决定的。同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工作过程中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的技能水平决定的。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当依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阶段的技能要求进行考核和监控。
  依据职业标准,全程监控工作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并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评价和指导,确保学生在每一个工作阶段达到行业、职业工作标准,为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做好基础性工作。
  在努力构建能力评价与技能完善相结合考核体系的同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评价时机。依据工作过程,分阶段进行评价,以每一工作任务的成果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评价内容。针对学生个体在任务实现上的不足作出个性化的评价,并给出整改的意见和措施,评价参照职业标准。
  
  (三)技能指导。以案例训练的方式指导学生强化该阶段的工作任务,项目训练指导要做到目的性明确、指导过程具体化和训练方式灵活化。
  
  五、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项目
  
  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无疑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增强学生职业素质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一)企业资源无法满足众多实习需求。不同学校同一专业每学期都有大量的专业实习学生,而同一区域相关企业数量有限,无法全部接纳专业实习学生,致使多数同学在专业顶岗实习期间处于“无岗可做”的状态。
  
  (二)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以赢利为最终目的,要求企业舍弃利润,帮助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不现实的。即使部分企业接受了部分学生实习,其岗位往往是一些技术含量低、专业相关性低甚至是一些专业无关的岗位,学生充当了廉价劳动力,根本谈不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针对以上现象,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即引进企业项目、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流程,实现顶岗实习的校内化,改善学生专业实习环境,拓宽职业能力训练的渠道。
  “走出去,请进来”,要求学生、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为企业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同时将企业项目(产品)的生产过程,根据学校的设备和教学需要移植到学校。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学校的设备完成产品(项目)生产和开发。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实习岗位短缺的问题,也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丹莉,齐淑芬.继续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初探[J].才智,1997,(1):30-31.
  [2]张玲.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探讨[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贺文瑾.部分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训的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54-56.
  [4]徐曼.浅谈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5):9-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