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杰康

  摘要:未成年人处于成长发育期。其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成熟、定型;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很弱;缺乏自治能力,突出表现为自我约束力差,常常我行我素。因此,在给未成年人营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同时。父母、教师、社会各界人士还需根据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未成年人是指年龄未满18周岁的公民,据统计,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有3.67亿,占总人数的1/4,他们是祖国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然而,在我国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环境。
  
  一、未成年人在成长中所面临的消极环境
  
  (一)家庭环境
  1、父母关注孩子的重心是智力的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效,独生子女在未成年人中的比例日趋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许多未成年人成了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日常必要的家务活和照料自己生活等一些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几乎做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业方面对孩子施加过大心理压力,这易引发孩子的自卑或叛逆心理。
  2、在特殊家庭中,“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和“暴力”家庭对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利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全国人口流动的规模空前扩大,在一些家庭,父母出国留学、外出打工,往往削弱了对子女的教育,有的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这将导致未成年人学习成绩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生危机以及出现违法行为。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按最保守的估计,农村留守儿童也不会少于1000万。
  “单亲”家庭:是一位家长带着孩子过日子的家庭,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离异或丧偶等。在我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60万的数量递增。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高达40%。2002年轰动全国的伤熊事件的刘海洋,“蓝极速”网吧纵火案的两个学生主犯。都出自单亲家庭。
  “暴力”家庭: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对孩子“不打不成才”,孩子成绩不好、犯了过错或对家长稍有不从就发火,训斥,甚至大打出手。长此以往,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心情总是处于压抑状态,有的孩子甚至出家离走。在这种环境中出来的孩子,要么逆来顺受,要么模仿暴力。
  
  (二)学校环境
  1、重智育轻德育,“智育第一”的观念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素质教育虽然推行了十多年,许多学校表面上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背地里却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就是“好学校”,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一些学校把教师教学的升学率直接同奖金挂钩,同奖惩挂钩。在广大教师和家长的眼中,只有成绩好才是硬道理,其他都无所谓,照此影响下去,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成了软道理、软任务。学校思想道德水准的降低,造成不少未成年人学生思想道德滑坡。
  2、师生关系出现了新问题:在新时期,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高压,学生厌学,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感情产生隔膜,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沟通的渠道却在缩小。《中国教育报》就中小学师生关系问题所作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有心里话最想找谁说”时,回答最想找班主任或最想找某个老师的仅占4.8%,有25%的学生认为老师只喜爱少数同学,有61%的学生认为老师与学生“接触不多”或“很少接触”。
  3、“语言惩罚”和“心理惩罚”现象的出现:近年来,在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威吓等“语言伤害”以及孤立、冷落、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的现象呈上升趋势。
  
  (三)社会环境
  1、互联网:互联网给了未成年人一个空前宽阔的天地,为他们了解、适应和改造当今世界铺就了一条无比广阔的信息高速公路,但是,互联网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据中国因特网信息中心报道,2004年6月,全国因特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其中未成年人在1500万以上。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网上交友、网络算命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一些网吧违法经营,成为淫秽、暴力、赌博、庸俗迷信等内容的藏匿之地。
  2、音像文化制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社会的文化垃圾、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各种违法经营的电子游戏厅、迪厅、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渲染色情、颓废有害的色情口袋书、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等,已成为严重腐蚀未成年人心灵的社会公害,致使部分涉世不深、意志薄弱的未成年人腐化堕落,道德失控,甚至违法犯罪。
  
  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法
  
  由于未成年人处于成长发育期,其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成熟、定型;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很弱;缺乏自治能力,突出表现为自我约束力差,常常我行我素。因此,在给未成年人营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同时,父母、教师、社会各界人士还需根据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方法。
  
  (一)正面“灌输”教育
  灌输一词在词典上的解释是“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政治上的概念是“输送思想和知识”。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这就需要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价值导向及时地向广大青年进行宣传(即理论灌输),可以说,灌输教育在当前仍具有现实意义;并且意识形态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灌输论”。意识形态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表明,意识形态必须由阶级或集团的一种思想或体系去占领,并向人们灌输自己的政治目标、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以及社会科学,造就人们的思想理论素质、社会心理、社会舆论及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处于空白真空状态,总是被一定思想所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去占领。因此。根据意识形态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力度,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从小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能始终以此为精神支柱,坚定不移地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成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基本道德为底线,在其懂事时,就要经常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循循渐渐,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进行理想、道德和信念教育,在幼儿园阶段重点抓好道德启蒙教育,培养最基本的语言、认知和行为规范;小学阶段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学阶段进行遵纪守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循序渐进,逐步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基础。
  
  (三)体验教育
  体验教育是从经历和了解中实现行为习惯的转变,是通过有计划的主体经历、体验的道德活动。体验的本质是实践,是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通过爱憎苦乐、成败得失、是非善恶、各种人和事的经历和体验,实现知、情、意、信、行的和谐发展。因此,积极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对践履道德的自觉精神,使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向人民学习,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磨炼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知行的统一。在校园实践中体验。学生的时间大多数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一时间来教育引导学生。
  家庭是步入社会的起点,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实践活动。父母可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诸如洗碗、洗袜子、手帕等,增强未成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在教育中,尽可能地让未成年人理解成年人的世界,带领他们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在班主任的组织安排下,带领未成年人走向社会,到工厂、农村、社区参观学习,引导他们走进社会。
  
  (四)交往对话
  交往对话是指主体双方基于平等、尊重的态度,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互动为实践志趣,促进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对话的核心是理解。在交往对话中,对话双方都向对方真诚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又是对对方的真正接纳,只有对话,双方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对方的客观处境以及他们对这一处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了解他们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他们当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情况,为理解对方的观点、立场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进一步向对方提供合适的支持、帮助做好准备。因此,父母、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应多与未成年人交往、对话,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支持、帮助他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