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向永 谢 建 蔡 耘 董玉琦

  【摘要】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部分,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究竟如何呢?文章对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百间实验校的农村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给出了我国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制约因素,期望对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025―04
  
  自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没有接触或者很少接触信息技术,没有机会感受信息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2006年3月开始,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微软(中国)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课题研究。我们对全国22个省市的38所微软项目实验校的农村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调查问卷于2006年6月初发放给微软项目实验校,每所学校发放三种问卷,包括校长问卷1份、信息技术教师问卷3份、学生问卷100份。2006年7月初进行问卷回收工作,总计收到38所学校的问卷361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556份。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再配合对农村初中学校的实地调研,我们初步得出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一 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们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关于学校基本情况的结论如下。①学校生机比差距很大,最好的为5:1,最差的为84:1,平均为22:1。虽然同样是农村学校,但不同的地区学校生机比差距很大。②最近三年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上机费、上级拨款和项目配套经费,其中学生上机费是最多的。实行一费制后,学校不能再向学生收取上机费,但上级部门若不对学校给予适当的补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就会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产生很大的影响。③46.8%的信息技术教师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间在三年以内,这些教师是目前农村地区学校的中坚力量,也是农村地区未来发展所主要依靠的主力军。④77%的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了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学历已经基本达到了国家的要求,但只有31%的信息技术教师所学专业为计算机专业。⑤最近三年中,信息技术教师接受的培训主要是以县(区)级培训和微软培训为主,市级培训主要集中在2004年,之后逐年减少。
  
  二 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从整体上看,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较差,亟待提升。我们把学生信息素养分为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学等三个部分。每个方面又按照目标发展程度分为概念原理、基本应用和问题解决三个层面。[1]每个模块的具体情况如下。
  (1) 信息科学模块。问卷中有14道关于信息科学的题目。如表1所示,在信息科学的概念原理部分平均数只有1.91,显示了多数的农村初中学生在信息及信息相关概念原理方面的知识欠缺。信息科学的基本应用部分的平均数也很低,只有1.53,但在运用信息科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模块平均数为2.49,这说明学生虽然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并不是很了解,也不是很清楚如何运用,但在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会很自然地运用信息科学的方法。
  表1 信息科学各模块均数及差异情况
  
  (2) 信息技术模块。由于此模块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在问卷中有54道关于信息技术的题目。各部分平均数及差异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信息技术各模块均数及差异情况
  
  从表2可知,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解决方面平均数最高为2.59,显示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概念原理部分的平均数看,虽然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基本知识并不是很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部分平均数最低仅有1.44。这主要是因为在本模块所设计的问题是要通过“每天一次”、“每周一次”、“每月一次”、“从不”几个不同程度来反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情况。
  (3) 信息社会模块。在问卷中有26道关于信息社会的题目。在信息社会的概念原理方面的平均数为1.93,在对信息社会知识的基本应用上平均数为2.17,但是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基本应用平均数仅为0.84,与其他两个模块相比差距很大,说明了农村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社会知识,但是还不能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一方面是学生自己没有很好的信息社会意识,如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了解、对网络道德的认知等;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很好的信息环境可以运用所学的信息社会知识,以致于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表3 信息社会各模块均数及差异情况
  
  
  三 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相关性分析
  
  为了了解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我们对可能的影响因素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分做了相关性分析。基于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1)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学校生机比的相关性。生机比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最直接反映,是学校信息化环境好坏的直接体现。因此,生机比会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38所学校中,生机比最好的是5:1,最差的是84:1,虽然生机比最好的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测试得分不是最高,但为了了解生机比与学生得分情况的相关性,我们对生机比与学生得分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而可知学校生机比与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得分高低相关性不大。
  (2)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家里是否有计算机的相关性。数据显示,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得分情况不是很好,平均分仅为52.72分,没有达到及格分数。但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平均得分为61.47分,因此可以推测,家里有计算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3)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学生是否去网吧的相关性。数据显示,经常去网吧获取信息的学生的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63.48分,要高于学生整体的平均得分。这些去网吧的学生在信息素养的技能部分得分较高,这与他们经常在网吧中接触计算机和网络有一定关系。虽然在网吧上网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但对信息素养的提升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4)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时量的相关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是保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数据显示,每周2个课时的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测试平均得分为59.32分,每周1个课时的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测试平均得分仅为46.12分.每周2个课时的学校比每周1个课时的学校学生得分要高13分左右。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很大的相关性。
  (5) 信息素养高低与学生性别的相关性。本次调查的学生总计3441人,其中男生为1628人,女生为1813人。数据显示,男生的信息素养得分(53.24)与女生的信息素养得分(52.2)相差不大,说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性别的相关性不大。
   (6)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情况的相关性。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数据显示,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在信息素养的得分上比不感兴趣的学生要高20%,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 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制约因素
  
  根据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与访谈,我们认为,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制约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信息化环境仍然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信息化环境包括信息化硬件环境和信息化软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是指信息设备的配置。统计数据显示,有55.6%的校长和51.9%的教师认为当前农村初中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要“集中资金改善信息化设施和设备”。虽然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支持之下,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上的情况仍然是较差的。很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都是两名,甚至三名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信息化硬件环境仍然制约着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信息化软环境是指学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能够有条件感受信息文化。相对于硬件环境而言,信息化软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虽然农村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学校内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机会并不多,在学校之外的地方,学生可以接触到电脑的地方主要还是网吧。多数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接触不到计算机和网络的,这就造成了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应用,很容易遗忘。
  2 信息技术课程是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最主要途径
  信息技术课程是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直接影响着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首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由于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过分强调技术操作,所以信息技术模块的水平较高,而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学两个模块则水平相对较差。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直接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多少。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对于农村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会有很大的影响。学生除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之外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其次,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也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仍然主要集中在讲练结合的方式,突出工具性,脱离学生生活世界,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也是不利于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是制约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
  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我们迫切地感到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是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目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水平尚可,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尚未从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为教学人员的角色。一些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尚可,但是教学创新意识与能力较差,不能够开创性地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目前现状开展教学。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1)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数据显示,只有30%的信息技术教师是计算专业毕业,而且每四名信息技术教师中就有一名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有70%的校长认为自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不够,有40%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欠缺。(2)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时间短,经验不足。从时间上看,46.8%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时间都不到三年,这些教师由于从事教学时间短,因此不可避免的会缺少教学经验。工作时间在6年以上的教师仅有20.8%。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到信息技术教师的岗位上来的,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仍然很薄弱。
  
  五 主要建议
  
  根据对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以及进行的相关实验研究,我们提出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策略。
  1 开发基于STS理念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参考,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开发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可以按照STS理念来架构。STS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架构就是分为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学三个纬度来思考。[2]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过分强调了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社会学方面的相关内容。用STS理念支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就需要加强信息科学以及信息社会学的课程内容。信息科学就是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立课程内容科学化的概念,即要用信息科学的思路来设计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在增大。而越是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加强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使其能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2 坚持信息技术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仍然主要为教师讲练结合方式。这种方式在进行工具性软件教学时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不能够适应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要求。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让信息技术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呢?如何有效发展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主题式教学模式来实现。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模式是指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以一定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主题为教学任务的承载,旨在通过基于“主题”的学习,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形成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
  3 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
  信息技术教师是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在职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既要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差别。可以采取开发网络培训课程,进行网络教育。另外,可以搭建区域教研平台,使优秀的教学经验与教育资源共享,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得到同行的帮助。还可以采取专家引领、课题行动研究的模式。②加快建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系统培养优质教师队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系统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师范教育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应尽职责。
  4 提供一定差异下共同发展的保障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经济上表现为经费投入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求多种实施模式才是发展之路。①确保教材的质量和多样性。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课程开发、管理和评价的规范性,确保各地区都能够获得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教材。②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供的便利,我们可以将各地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后传递到任何需要的地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此,有必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教育资源的采集、整理、传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董玉琦.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董玉琦.STS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构建[J]. 信息技术教育, 2007,(12):1.
  [3] 倪丹,董玉琦.信息技术主题学习实践研究[A]. 董玉琦、解月光、田振清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C].2008.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46-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