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殷翻平

  摘要: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我们的许多教学环节冲淡了学生的朗读。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解讨论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即使是朗读,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使得朗读教学缺乏目的性,朗读教学往往是来去匆匆,这在本质上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原则。因此,我们渴望朗读教学真正能回到学生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朗读;创设情境;灵活朗读;读思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那么如何让朗读教学真正回到我们的课堂,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情朗读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在教《长城》一课时,找来了歌曲《爱我中华》,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我们祖国的古老长城”。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长城的气势,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然后我放开音乐,学生在激情的音乐节奏中去读这篇课文,在这种氛围中,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拓展时间,灵活朗读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让学在朗读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培养习惯,读思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显然是错误之举。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学生如果想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声音表现出来,必然得先走进课文,体会感情;而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读起课文来自然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因此,学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以他们对文本的思考和感悟为基础的。我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时略有体会:要引导学生入境,就是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联想、想像,补充相关内容,还原文本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在第一遍齐读中,学生没有一点感情,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声调不高不低,节奏不快不慢,没有重音轻读的区别。我知道这是因为还没有分析诗歌,学生没有进入那种情境,没有理解诗人的感情,自然就无法用声音表达出来。于是我和学生进行了分析探究,通过分析解读,通过学生的思考感悟,他们明白了这是一首写景的诗,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因为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学生通过想像、描述,再现了瀑布“飞流直下”的情态,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真是别出心裁的联想。在这样的分析、思考中,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做了深层次的解读,然后再读课文,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学生读出了诗歌的意蕴,读出了诗歌的博大气势。在这节课中,我几乎没有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也没有给他们概念性的词语、告诉他们要读出什么情感,而仅仅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诗意,思考诗的内容,抓住诗歌的空白处,引导学生联想、想像,让学生进入文本本身营造的情境中去,然后学生用自己本色的音调、节奏、速度等来诠释他们自己对诗的理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渴望朗读能回归课堂,但是我们也希望朗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朗读环节,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与作者产生共鸣,然后用自己童真的声音表现出作者的情感,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天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9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