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渠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天军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课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
  关键词:多渠道;写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教训儿子的名句。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学诗如此,学文何尝不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养小猫、下象棋、学武术、踢足球……”哪一件不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对中学生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初一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
  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教师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传统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苏霍姆林斯基语)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苹果林,冬天的鹅毛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可让学生观察第一场秋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可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初与搬家时蚂蚁的活动特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可让学生观察桃花、梨花,比较它们花色、花期、花形的异同,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如此多角度、多侧面地训练,学生的作文必定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必定会思维活跃,文思泉涌。
  二、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学生信息接受量
  我们常感慨学生的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看《中国青年报》《语文报》《少年文艺》等报刊杂志,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带,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要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
  三、改变训练方式,让比喻之花灿烂绽放
  在学生的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使用一些精彩的“比喻”,无疑会为他们的作文增色不少。可是我们常常不得不颇为尴尬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学生对“比喻”具有极强的辨识能力,什么“明喻”、“暗喻”、“借喻”,什么“本体”,“喻体”、“比喻词”……他们讲起来一套一套,头头是道。可他们作文时,又往往因作品里缺乏“比喻”一类形象生动的语言而得到“语言苍白”、“想象匮乏”诸如此类的评语。究其根源,问题出在我们教师身上,不少语文教师对“比喻”的功能认识流于肤浅,与作文训练脱节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四、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的作文批改是教师全批全改,然后讲评总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现在采取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相结合的作文批改方式,就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可以减轻语文教师的负担,可以缩短作文批改的周期。同时,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比较全面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相应地评出等级,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学生对于各类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写文章时在选材、立意、表达方面的偏差明显减少了。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感觉学生非常喜欢集体评改这种方式。在这当中,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将“苦写”变成了“乐写”。
  以上这些做法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对写日记、周记、剪报作文、积累写作的语言素材和文章互改等方面有所侧重,收到较好的效果,2009学年在学校征文比赛中,我所教班的几位同学的征文,分获校级一、二等奖,2010学年,我任教班的几位同学,在县市级征文比赛中成绩不俗,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同学也不再害怕作文,这些都是得益于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9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