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炯
摘 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好动力,教师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渠道。本文着重从课堂教学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好动力,是启迪智慧的钥匙,是促使学生刻苦钻研的根本秘诀。为此,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此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十分关键。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符合认知规律的环境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为学生营造符合认知规律的环境。
(一)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兴趣。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演示实验可将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尤其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觉兴趣。
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我让学生用橡皮压着纸条然后迅速抽出纸条,然后演示棋子实验和惯性小球实验引出新课。在讲《大气压》的概念时,我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趣味实验:先将空牛奶瓶放在60―70℃的热水中,注意不要使水进入牛奶瓶中,3―5min后取出牛奶瓶,将去壳的熟鸡蛋放置瓶口上。放置时,熟鸡蛋的大头朝下,学生们惊奇地看到鸡蛋慢慢被拉长,并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入瓶中。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学生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激发起主动探究其中奥秘的积极性。随后的整堂课上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身边的生活事例激发兴趣。
阿基米德从浴缸中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从落下的苹果想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受被开水顶开的水壶盖的启发改良了蒸汽机,物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电风扇能不能降温?大型游乐场里的过山车上乘客在环行车道上飞驰翻滚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骑自行车的人为什么车子稍有偏侧就会倒下?通常学生对这些事例熟视无睹,认为是很正常的事。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让他们其中蕴涵的物理知识,体验其中的趣味。在讲透镜时,我举了“猫眼”的例子,问学生:现在许多同学家里的门上都安装了一个小小的门镜,俗称“猫眼”,室内的人可以通过猫眼看清室外的来访者,而室外的人却不能够看清室内的景物。这是为什么呢?“猫眼”这个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也含有物理知识,这使一直认为物理只在高科技中才有用的学生们讶然。他们说:“原来我们平时学习的条条框框居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是生活中有用的知识。”这个例子很好地排除了学生对物理学而无用的观念,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兴趣油然而生。
(三)交叉使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兴趣。
挂图、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物理课程的情境,丰富物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在教学中可交叉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运用模型、小黑板、挂图等教具使课堂活动不断变换形式。在讲《无线电通讯常识》这节课时,有一位教师曾经采用过这样一种方式,将一台带调频功能的收音机放在教室内,自己拿一只无线电话筒在教室外进行讲解。学生突然在收音机内听到老师的声音,都感到很新奇。这样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加大科技信息量,拓展学生知识面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科技知识通过电视、电影、因特网、广告、杂志都可以看到,对此学生的求知欲很高,希望能早一点知道其中的奥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安排一些基本或略高于课本知识的新科技信息,前沿知识。为学生提供各种有趣、有用的背景资料,展示生活中的物理原理,反映物理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关隧道扫描显微镜(STM)、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高温超导磁悬浮、尼龙扣、大自然的时钟,等等。《从粒子到宇宙》这一章讲到宇宙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在甘肃九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的事例,在围绕地球14圈后,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成功降落在预定的着陆场上。这些科技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以新的感觉。当学生们知道我国凭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时更是激情澎湃,都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作贡献。
三、指导学生自主实验,体验探究乐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参与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可以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有助于注意力的迁移。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每一步中熟悉对现象,对过程的观察方法,并不断自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内在的联系是什么?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之中。在讲《浮力》这一节时,我安排了四人一组的小实验(每组弹簧测力计、盛水大烧杯、金属块各一),让学生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观察示数,然后用手稍向上用力托金属块,观察这时的示数变化。再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慢慢浸入水中,观察示数的变化。启发学生分析各次观察到的记录结果,理解浮力概念及方向,并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之一――重量差法:F浮=G空-G液(G空物体在空气中的称重,G液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称重)。为了针对深度越深,受到浮力越大的错误认识,我还提出如下疑问:把一个正方体浸没在水中,当正方体上表面跟水面的距离增加1米时,则正方体受到浮力有没有变化?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马上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马上计算,有的认真思索,有的不加思考回答“变大”。这时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找出答案,通过试验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浮力不变”的结果。这样通过课堂实验,既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从中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四人一组,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性格上的差异和动手能力的不同,往往一些不善动手、性格内向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完成实验,而那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常常能够很快地完成实验,显得无所事事。因此,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特别注意区别对待。可以男女搭配、强弱搭配等组合。也可以向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他们指导别人、帮助完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等等,以培养不同程度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全面完成教学目标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终身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