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几点做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钱小娟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从司空见惯的问题中推陈出新,培养创新能力,以适应于新时代的发展。
一、从指导阅读开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授课时,除了要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一些直观性演示以揭示新知外,还要指导学生养成看图、读文、思考数学知识的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懂课本内容中的图、式、文,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
如:在教学概念“质数”时,要及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文字,并强调其中的关键字“只有”,引导大家讨论,使学生能区别“有”与“只有”,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
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与预习习惯结合起来,在每次新授课之前,把预习看书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并提出适应班级学生能力水平的预习要求,指导一定的看书方法,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刚开始,预习要求可提得低一些,细一些,可采用填空式,逐步提高到采用问答式、思考题等方式。
二、激励学生求异思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平台
培养学生大胆怀疑,敢于批判的科学精神。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常有疑点、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否定权威,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被人们认为“是”的事物,通过独立思考发现其中的“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内部常伴有猜想、惊讶和困惑,感到棘手,进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寻找理由和证明,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支持学生异想天开。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和环境产生惊诧并进行探究的一种行为,其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探究反射”。好奇心能促使人们对新事物产生敏感,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驱使人们对事物进行精细的观察和主动的思考。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因此,教师要全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支持学生“异想天开”。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立异能够促使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在标新立异过程中,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现出不满足现状,爱探索求异。而一旦有所发现,表现出来的精神振奋,又起着反馈作用,使他们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继续独立思考与探索。所以,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敢想他人所非想,不要随大流、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三、教学方法变单一为多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中运用多样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效率,启迪学生的思维。立体探索式课堂训练,也是启动学生积极参与、动脑思考的法宝。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解答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到和有发现创造的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更新认识知识结构,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
(一)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灵活性、广阔性、创造性。
一题多解训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解法,进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创造性。
例如:“李师傅计划60生产1200个零件,实际5天就完成200了,照这样计算,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到以下解法:
①列方程解答;②用分数方法解答;③用比例方法解答。
实践证明,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透过不同的知识领域看同一问题,形成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广阔性与创造性。
(二)一法多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事物可以与许多事物产生联系,从而形成放射状事物链。一法多用训练,能形成放射状问题链,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经过变换和转化,同一个解题方法很好地运用于不同情况下的问题,可以使思维触及面增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广阔性。
例如:“一项工程,甲队独做10天完成,乙队独做15天完成。两队合做几天可以完成?”针对此题教师可设计如下一组变题:
变题1:快车从甲地到乙地10小时行完全程,慢车从乙地到甲地15小时行完全程,快车与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几小时相遇?
变题2:小明有若干元钱,若全部买圆珠笔可以买10支,若全部买练习本可以买15本。如果买同样多的圆珠笔和练习本,圆珠笔和练习本各应买多少?
变题3:一块布料,可做10件上衣或15条裤子。如果配套裁剪可以做多少套服装?
……
上述例题和三个变题情节、事理不同,但题中隐含的基本数量关系相似,解题方法也是一致的,都可以用1÷(?+?)来解。这样不但加深了对工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而且促进了知识间的相互沟通,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等思维品质。
(三)一题多问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
在应用题教学中,根据已知条件之间之间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多个不同的问题,加深理解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加深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应用题“济南到上海的铁路长832千米,上午8时,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62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83千米。”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从不同侧面提出下面问题:
①几小时后两列火车相遇?
②相遇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③相遇时是什么时间?
④相遇时两车距济南多远?
⑤相遇时两车距上海多远?
⑥相遇后甲车再走多少千米到达上海?
⑦相遇后乙车再走多少千米到达济南?
通过这一连串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思维环环相扣,学习步步深入,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
学生完全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尝试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老师不包办、不代替,给他们亲身探索独立思考的过程,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在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获得自尊、自信,获得成功、喜悦。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开出智慧的奇葩。在学习上独立思考,其实质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消化。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机械的记忆和模仿是必要的,但最终要变成自己的东西,还是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如果不能独立思考,在学海中随波荡舟,人云亦云,那就不知会飘向何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