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琴
摘 要: 批注式阅读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语言文字,研读文本,读出文本的个人意义。在阅读中,开展批注式阅读可以根据实际,以课题、文本的中心句、文本的重点段或是篇章结构为主题,确立正确的阅读目标,运用质疑、感悟、联想等批注方法,抓好批注阅读的实施和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批注式阅读 基本方法 实施过程评价机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1]批注式阅读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静心地与文本对话,进行多样化、有创意的阅读,使阅读更富个性化,从而提升阅读质量。
如何让学生学会批注、善于批注,有效提升阅读质量呢?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不同内容的批注。
1.识记批注。主要是有关识记字词方面的内容。如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生字列出形近字或分析易错部件,释词义,标段序,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等等,是预习课文时应达到的常规要求。
2.质疑批注。学生在读书时,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在课堂教学中探讨、研究和解决。针对课题或重点词句提问并且标在书上,就是运用较多的质疑批注方式。
3.感悟批注。批注的内容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而有所收获的课文内容或语言文字。如有学生读了《半截蜡烛》对杰克的动作描写,在旁边批注:“大儿子杰克已经不再是一个年幼的孩子了,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勇士!他像勇士那样坚强、勇敢、镇定、从容!”
4.联想批注。内容是学生阅读课文时,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如《山谷中的谜底》,读到雪松的弯曲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学生联想到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并认真地在旁边一一写下批注。
5.归纳批注。是对文章的句段、篇章进行归纳,概括其主要内容的批注。如给课文每个部分写一个小标题,或写出每段的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6.求异批注。对课题或文中的一些内容、写法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尝试修正的批注。如:阅读《船长》一文,有学生对船长“与船共沉”的行为写下了批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觉得生命是宝贵的,船长应该珍惜生命,和大家一起活下去。这样既救了别人,又救了自己,不是两全其美吗?”求异批注是质疑批注的升华,是学生的一种再创造,是最能体现学生主动创造精神的一种深层次的批注。
(二)不同形式的批注。
1.符号批注。就是学生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各种符号加以标记。
2.文字批注。这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阅读批注,是边看文边用文字形式把自己的看法、感想、疑问、评论、启迪甚至联想简明扼要地写在书中空白处,这种批注具有内容具体、表达明确的特点。文字批注比较自由,可长可短,力求简洁明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行。文字批注可以写在文章的天头、地脚、行间、旁空等处。根据批注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简单地分为眉批、旁批、夹批、总批等。眉批内容一般是针对课题质疑或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了解等,旁批是对内容概括、写作特点或段落中的精彩语句等方面作批注,夹批一般是针对课文中的字、词、句及标点作圈点勾画或简略的文字点评,总批是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思想情感等进行归纳、评议、补充和深化的批注。
3.纲要批注。把学习内容经过分析、归纳与整理,提纲挈领地形成一个阅读纲要,以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是一种很好的逻辑思维训练。
4.补充批注。为了解疑释难,增进理解或拓展视野,对文中内容或作语言补充、或注明与之相关的课外材料来源,或标上阅读的方法、步骤等。
二、批注式阅读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由批注。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点最多,涉及面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精彩语句、标点字词句段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大量阅读资料,也可抛弃资料,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为了更好地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教师应该开展“批注式阅读”,同时尽可能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的“批注式阅读”进展情况,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二)课中点拨,专题批注。
学生的课前批注可能会出现内容理解表面化、感情体会浅显化、感悟表达模式化等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思路,把他们引向深层阅读,提高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需从理解文本的核心出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开展默读理解、静心冥想、朗读赏析、品读感悟、读读议议的学习实践活动,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含义深刻的、优美的篇章更要反复地品读吟诵。事实上声音的起伏停顿、高低错落就表现了读者对文本的领悟程度。这样,每读一次就有新的理解,每读一次就有进一步的发现,每读一次就会展现出新的阅读视野,渐渐的,课文读懂了,感悟加深了,主旨明确了,形象立体了,批注自然也就不再浅薄了。对于学生忽视的课文学习的重点、关键的问题,例如文章描写的精彩点,读者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冲突点;语句含义的深刻点、精辟点等则需要我们自觉地引导探究,强化捕捉批注点的敏锐的悟性,以便集中精力攻克重点,使批注之力用在刀刃上,促使对阅读材料的深层次的思考。通过以上的点拨引导,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敏锐性、创新性、批判性、严谨性、深刻性,不断提高个体的阅读能力,促进全班学生阅读的整体深入推进,提升阅读的水平与质量。
(三)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批注式阅读增强了学生阅读的深度,扩大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客观上使学生产生了合作学习的需要。批注式阅读不仅仅是一种个体封闭式的自学感悟,而是在进行一种群体性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批注式阅读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展开合作,根据自身的需要与同伴交换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见解,相互汲取、吸收,使批注的内容更加完善,更加深入。
当学生完成阅读批注后,他们迫切需要有一个交流的机会,课堂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所有学生的交流都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是平等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交流信息合作探究文本。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发言,各抒己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读书的收获,组长随时记录下组员精彩的发言,以便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可有重点地参与“薄弱小组”活动,并相机点拨,调整学生思路,使讨论朝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延伸。同时,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普遍性的疑点,进一步挖掘文中有较高思维、情趣等有价值的问题,为导评做准备。
2.自由交流。即学生根据研究专题,发表自己批注阅读的收获。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自己,获得他人的认同。教师应有选择地对学生发言自然、灵活地作补充,还应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作出精而简的疏导与点评,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体验成功的喜悦。
批注式阅读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同时要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充分地开展合作、交流与分享,以使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文本的价值,进而超越文本。
(四)总结延伸,拓展批注。
学生学完课文,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批注,可谓趁热打铁,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作适当的扩展,以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另外,“分析一篇文章,不是只取本篇中的‘原料’,还需调用本篇之外大量‘库存’,包括以往读书和阅世得来的感性材料和已形成语感、眼光、理念的东西”。[2]思维活动若短缺多层次的充足的原料,就不会加工出好的成品。为此,我们要重视拓宽阅读面,增大阅读量。一方面用好新教材的配套读物《同步阅读》,采用读一篇课内带多篇课外,读四五篇课文组成一个单元的课内文章,带以十几篇文章组成一个单元的课外文章。另一方面,可以每个学期精选若干书籍布置给学生共读。《同步阅读》是人手一册的,采用的是边阅读边批注的学习方式;一本书和专题系列文章的阅读则更多采用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的方式,使得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得到及时的、不断的巩固和迁移。广泛吸收知识,扩大眼界,积蓄能量,学生在批注时就会思维开阔,语言准确生动。多读可以多知,多知才能善读。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活跃的思维又推动他们的阅读向知识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发展,使阅读和批注的能力不断提高,相得益彰。
三、批注阅读的评价机制
批注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想方设法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坚持下去。对学生批注阅读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愿望的重要方式。
(一)评价要“尊个性”――用包容的态度欣赏学生的个性阅读。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同,思维习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故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批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风格的多样。
(二)评价应重创新――尽量发现学生阅读思维的闪光点。
学生阅读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极力发现学生批注阅读中的闪光点,特别是能力弱的学生阅读的闪光之处,进行及时的赞扬与鼓励,从而使批注式阅读开展得越来越好。
(三)评价应“重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批注式阅读”。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的自主阅读成果。关注的应是阅读过程,而非结果;关注的应是学生的进步,而非成绩,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出版社,2002-01.
[2]巴进玉.大量阅读与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