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物理课堂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和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寒平

  摘 要: 高中物理课堂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是高中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实践,本文作者主要对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提出问题的策略和实施过程有效性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实施新课程改革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 问题探究式教学 策略 原则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地用问题解决的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我结合相关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就高中物理课堂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进行如下探索。
  一、高中物理课堂实施问题探究的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提出: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在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呢?我想“以问题的方式来启发”是最好的手段。关键就在于老师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然地形成问题,进而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1?郾以日常的生活感知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物理与生活的探究。
  物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现象,以生活中一些现象作为物理问题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例如:“动量定理”这一节课可以用这样的实验引入:先在纸箱的上方开一个较大的口,手拿一枚鸡蛋让它自由下落进入纸箱中,学生一定会猜鸡蛋破了,当教师从纸箱中将鸡蛋取出时,学生会惊叹。(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悬念,充分调动积极性,增加好奇心)为什么鸡蛋不会破?学生自然地就形成问题了,教师顺势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动量定理”将能够解开这个迷。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期待揭开这个迷。课结束之后教师应当将纸箱打开,让学生看到箱底上铺有厚厚的海绵,他们就会恍然大悟。
  2?郾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作为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蒙特梭利教学理念提出:“听不如看,看不如做。”只要是亲自己动手体验的事一定印象深刻。教学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些刺激性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例如关于“单摆”的教学,我设计这样的实验引入课题:课前在教室中用较长的线系两个摆,一个用较大的塑料泡沫当摆球,一个则用直径3―5厘米的钢球当摆球。上课时请两个学生配合老师完成一次实验体验:让学生站着不动,分别把塑料泡沫球和钢球拉开一个角度,让球分别从贴近学生脸的地方静止释放,当球摆回来时,站在钢球前面的学生急忙躲开,而站在塑料泡沫球前面的学生只是略微向后移动一点。全班同学有的惊叫,有的大笑。在学生的不同感受中我提出问题:脸会不会被撞到?学生的见解不一。在学生的好奇中,进入“单摆”的教学。
  3?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物理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理的基础,物理课堂因为有实验而容易让学生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实验的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和刺激性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当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时,学生的心中就能自然地形成问题。例如,在讲解非纯电阻电路时,学生对“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大于内阻两端的电压”的理解存在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利用旧电动剃须刀上拆下的小电动机和示教电流表组成串联电路,学生在测量小电动机在正常运转和被卡住不转时电路中的电流值,发现电流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这对理解非纯电阻电路和纯电阻电路存在的本质区别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拓展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让问题和问题情境和谐地糅合,那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不会再显得枯燥、教条,学生也再不会感到解决问题是一种任务,相反会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有强烈解决欲和探究欲的课题。
  二、高中物理课堂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遵循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纽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其目的就是要让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和求知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实施创造性活动的关键。
  1?郾探究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核心内容中是这样描述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两个层面,第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学生能独立、有效地完成教师所提出的智力任务,能恰当地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第二是潜在发展水平,表现在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教师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训练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最近发展区”就是指这两种思维发展水平间存在的差异。因此,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及所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的难度要恰好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我先提出问题: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接着提问:将轻物与重物缚在一起,再让其落下,与原重物相比,将下落得更快还是更慢?答案有两种,一种认为因重物被轻物拖住了,所以比原重物慢些;一种认为应更快些,因为两物体连在一起比原重物更重了。两种结论显然针锋相对。接着展示两张材质相同的纸,一张面积大一些,一张则小一些。问:哪一个重?得到学生一致认同后,我将面积小的那张纸揉成团,再将它们在空中同时下落,结果是轻的落得快。学生自然得出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是错误的。这时接着做,在抽成真空的长玻璃管中装有羽毛和铁块,竖直观察是否同时下落。最后解释生活中出现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落得慢的原因,这样学生就确信无疑了。这样通过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回答问题―不断完善―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收到了“错中求正”的良好效果,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2?郾探究的问题情境应具有科学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浅入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探究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学生认识规律,精心选择设计实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认识能力。教师要把将要学习的知识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或事件呈现给学生,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的不平衡,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例如“变压器”的教学,我分成以下几步来引导:(1)由电磁感应定律引导得出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匝数有关;(2)引导得出线圈所处的磁场应由另一通有交流电的线圈来提供。在授课中利用实验室的可拆卸变压器的两线圈来完成实验,发现产生的电动势很小。(3)引导学生得出与磁场强弱有关,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要在线圈中插入铁芯。在两线圈来中插入铁芯完成实验,发现产生的电动势还是较小。(4)引导学生学生得出要用闭合铁芯。在线圈中插入闭合铁芯完成实验,发现产生的电动势很大。这样科学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完全理解了变压器的原理,而且在分析过程中体验了怎样设计变压器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对变压器这节课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变成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的效率明显提高。
  3?郾探究的问题情境应具有阶梯性、循序渐进。
  教学中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较大的距离时,往往要将所要探究的问题细化,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逐步地解决问题,循序渐进,从而最终达到教学要求。例如,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了测量中周期T的误差较小,可以这样设计:(1)确保摆球在同一平面内摆动,让学生动手,将摆球拉开一段距离后释放,观察摆球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摆动,各组学生互相观察,交流经验。(2)在学生成功完成(1)的基础上,提出测量要求,要求每一组同学测出摆球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并记录。教师让每组学生都把各自测量的结果报出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结果时间的差距不是在误差的范围内。(3)进一步提出问题,记录一次全振动的起点定在哪一位置比较合适,交流并动手再试一试。教师通过这样的三个步骤,可以促进学生学会正确测量单摆的周期,并体验探究的乐趣。
  从多年的教学体验中,我深刻地认识到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全能的,在不同的环节中应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我们要在对“课堂问题教学”的研究中让学生自主地建构问题,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将问题解决。总之,在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过程充分而合理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直接参与探究的经历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并得到探究方法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和问题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主编.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范永梅.问题课堂――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中学物理,2009.1.
  [3]孙锦涛,纪登洲.成功教师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