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之掌握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乐学、会学、善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一个好的导入过程的确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节数学课如果有一个有趣的引入,可以使学生整节课都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专心听课,勤动脑筋。在数学教学中,我比较重视设计一堂课的导入环节。
例如:在叫“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我先投影几道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式子,对学生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学生纷纷动笔计算时,我又说:“我不用笔算,也能很快知道这几道题的答案。”学生一听就用奇异的眼光看我。这时我再正式开始讲授新课。这样的导入形式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
又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板书一组20以内的自然数,然后提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你们能口算吗?”学生们都能用除法口算,并抢着回答。接着我又板书一组多位数让学生判断,学生们就觉得比较难了。这时,我就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最近我跟一位大师学到了一种高明的猜算术,你们想看我表演一下吗?”“想”!“好,你们可以随便在黑板上写一个多位数,只要你们一写完,我就立即猜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相信吗?”此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好奇的眼神。接着,我让两个学生随便写了一些多位数,当我都一一作出准确的判断后,学生都为之振奋,很快就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之后,我再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将判断的方法教给学生。这堂课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让学生以稳定而积极的情绪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
1.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次,应该强化课堂学习中的鼓励性评价。例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引导多方验证。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用“你真行!”“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语言来表扬他们。对学生不能用厌恶、指责的态度,要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是他们学习的亲密伙伴,从而倍感师爱。这时,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促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2.教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一旦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展示:一个个飞驶着的汽车轮子,飞机的起落架……然后把这些轮子在电脑中模拟成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让这些“轮子”在路面上奇怪地“跳舞”。紧接着提出问题:“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以这个问题切入生活情境,学生一下子对这问题产生了兴趣,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在教学“9”的分成和组成时,我要求每人从学具袋里拿出9个图片,提出问题:把9个图片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9可以分成几和几?然后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学生很快分出了8种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借助对实物的形象思维,学生还很快地发现了分配规律:先从一份8个,另一份1个分起,然后一份多(少),另一份就(少)多分一个,有8种分法。有的学生又提出:分完前4种,把两部分一调换就能得到后4种。接着教师提出:分得的两部分和是几?从而自然得到9的组成,又为学习得数是9的加法和9的减法做好了准备。这样教学,学生既学会了9的分成,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
四、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地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是被动的。当学生感到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好”时,此时的思维才能真正启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适时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创造力,而且可以开发学生智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教有余数的除法(9÷4=2……1)的竖式计算,可与表内除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自己归结出“分的意义相同,不同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没有全部分完。”通过比较激疑,不但沟通了知识的内在在联系与区别,同时加强了对学生求异同的训练。巴甫洛夫说得好:“怀疑,是探索的动力。”因此,只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在练习设计时,注意小坡度和对比性。学生“探明”教学规律以后,就必须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变为技能,但不能盲目地搞题海战术,用模仿性练习机械地训练学生,这样既加重学生的负担,又收不到效果,因此,练习必须精。
1.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练习的内容上,注意练习的多层次进行。一般可把练习划为“尝试性―基本性―重点性―变形性―综合性”五个层次,用尝试性练习,探求知识;基本性练习,巩固新知识;重点性练习,保证关键;变形性练习,探索本质;综合性练习,发展智力。这样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2.在课堂练习中,要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纠正作用,随时注意从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处理,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有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师生提出见解,学生本人做自我纠正。一个普通的问题,由学习小组讨论纠正,真正发挥学生的自我作用和相互作用,使广大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在练习中得到补偿,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总之,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乐学中学会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