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需要,学习的动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山庆

  摘 要: 本文从给予学生成功、生活、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来谈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成功体验 生活需要 认可与欣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教师的观念也要不断更新。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交流,在辩论中明理,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得到满足,获得成功。
  一、给予学生成功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新内容时,我们常有心急的毛病,也常害怕学生不懂最后的结论。与其前怕狼后怕虎的,倒不如使用“把结论和方法较早地呈现给学生”这个最简洁而有效的解题方法。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只知表面上的东西,却完全不晓得更深层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设置思维障碍,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获得结论,掌握方法,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除法《商变化的性质》时,先出示一组数据:
  4÷2=40÷2=400÷2=4000÷2=
  4000÷2=4000÷20=4000÷200=4000÷2000=
  一开始,学生看到这两组算式时,都大笑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讲:老师,你当我们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啊。我说:好戏还在后头呢!学生很快地通过计算、比较,发现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会扩大相同的倍数,反之会缩小相同的倍数。
  这只是开场白,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去体验成功做了一个小手法。上面这个过程显然不会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成功。这时,我不急不慢地拿出一个天平,并把绘好的天平纸片贴在黑板的中间处。学生见到这情景时,议论开了,猜测开了,都想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师:天平的作用是什么?
  生:称重的。
  生:天平两边托盘的重量要一样。
  师:回答得真好。(师顺手把一个写着24÷8=3的木块放在天平左边的托盘上)
  师:同学们想想,右边的托盘中应该入在一个写着什么算式的木块呢?
  学生在此问题的推动下会猜测出各种结论,此时教师不急于肯定他们的答案,运用欲擒故纵的策略,在看似答案已经明了的情况下,激励学生拿出有力的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不用教师引导,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列出不同的算式进行验证。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再是生硬的、教师强加的东西,而是学生经过激烈的思维运作,自己动手实践总结出来的。他们举手更积极,回答更自信,一个个跃跃欲试,用不同的算式验证出了相同的结论。当然学习程度不一样的学生列举出的算式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
  数学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如果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上课时,我就先讲了一则故事――朝三暮四。
  师: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字典上的意思是: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师:谢谢这位同学为我们找到了答案。那么,我有3个大小一样的饼,把第一个饼平均分为4块取其中1块;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取其中的2块;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取其中的3块。请问:你要选择哪块饼的分法才能吃得多?
  不一会儿,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样多”,于是我追问:“那这该怎么解释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百思不解时,我又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上升到最高点。
  学习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环节有一箭双雕之功,既是新知识的应用,又与生活紧密相联,学生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因而学得轻松自在。
  三、满足学生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教学设想时,教师会着急,或者生气,或者不加肯定地以一句简单的“坐下”了之。这样做,只能保证教学的连贯性,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却对学生的发展不利,会压抑学生的思维,扼杀其创造性。实际上,在学生探求出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后,教师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认可与欣赏。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的新课导入时: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家离学校有多远吗?
  生:(很高兴地齐答)想。
  师:请说说你们有什么办法?
  生1:可以问老师。(大多数学生笑起来,我也跟着笑了。)
  生2:可以用卷尺量。
  我有些不耐烦地请他坐下。(心里还嘀咕:傻孩子,好麻烦啊)
  生3:这样太麻烦。我只要设法弄清自己每分钟走多少米,然后再从学校步行到老师家,再用每分钟走的米数乘以走的时间,就能很快求出这段距离。
  师:(松了一口气,这正是我期望学生回答的。因此心里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喜悦。)真会动脑筋!现在,如果告诉大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装自主探索,鼓励学生探求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然而,从案例中看到了不公平的评价是建立在教师追求完成教学内容的错误主观上,其实三位学生的办法各有千秋,教师却忽视了应给予的正确、合理的认可和欣赏。
  学生有了需要,教学才会有方向,学习才会有动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