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教好中学历史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志军
摘 要: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素质教育大背景、大环境之下中学历史的教学方法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 素质教育 方法探讨
中学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是有很大帮助的。要想教好这样一门课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体会和认识。
一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师上课主要靠四个“一”,即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这样做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经常束缚学生的思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这中间,有的教师甚至整堂课都在讲与历史无关的闲话;有的教师对教材不加分析,讲课时照本宣科,不加选择强行灌输,进行“填鸭式”教学,从而使得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
而现在有些所谓优质课,虽然已经开始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由于整堂课都是讲给听课的领导看的,为听课而讲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纯粹是一堂“作秀”课。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教师课前也进行了精心排练,反复表演,讲课中间,还穿插了一些表演活动,甚至师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设计得细致入微,但是,显然这种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
我就曾见到过这样的一位老师,在领导听课时采用启发式教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且讨论得很充分,很热烈,也很深入,但场面却有所失控。在这种情况下,这位老师只好安排大家课下继续讨论。结果,校长说这位老师没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算作一节好的历史课。
二
那么,究竟怎样的课才算好的历史课呢?参照专家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认为一节好的历史课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师在讲课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这节课要讲些什么内容?如何讲?需借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最终达到怎样的目的?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层次?对这些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要有明确的思想性。
一节好课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钻研大纲,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之后形成的对一课的宏观考虑,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甚至可说它是一课之魂。在制定教学指导思想时,要考虑让学生怎样学?学什么?须知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应只知道过去,更应对于如何知道过去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在历史课上帮助学生发展并形成这种能力,就是获取有益的知识。
(三)要有科学的严密性。
科学性是教学的重要原则,它要求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是科学的,即对概念、定义的表述,所做的论证,所引的事实,以及语言表达都是正确无误的。因而,教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忌以偏概全,顾此失彼,教学要精炼,切忌模糊或拖泥带水,模棱两可;也不可将历史课变成说评书、讲故事、演话剧,以博学生喝彩;更忌敷衍学生,表现为既不了解学生,又不钻研教材和大纲,拿起课本就上课,照本宣科,和尚念经或随心所欲,等等,原则会使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要讲实效性。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不要人为地刻意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要讲求实效。由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所决定,教师必须在学生学习具体的历史内容时,帮助其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使已经“死”去的历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活”起来,二是使已经永远成为过去的历史与现实、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起某种联系。只有这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才可能被激发出来,进而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不断地被调动起来。因此,无论是教师教的活动,还是学生学的活动,都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展开。在历史课堂上,特别是教师教的活动需充分展开,因为这是学生学的活动展开的必要前提和条件。离开了这一点,学生学的活动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
在明确了上好课的条件基础上,到底怎样才能上好课呢?
(一)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历史原本就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因此,历史课绝对应该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有的老师很会讲历史,把历史讲得极其生动,学生完全被老师讲述的内容和风采所吸引,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也是很好的。
但有的老师讲的都是精确的历史事实,讲得沉闷枯燥,显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难令人满意的。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中学生大脑自然兴奋持续时间约20分钟,且每天第一、二节持续时间较长,20―35分钟开始分散,35―45分钟则是无精打采。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学生上述生理特点,把要讲的重点、难点尽量放在每节课的最佳时间,力求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便于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充分,不会草草收场。一般而言,对重点、难点的处理要遵循“快、慢、多、透”四字原则,即接触要快,讲解要慢,应用要多,理解要透;同时,也要注意精炼,从教法、语言、时间、板书上好好考虑,做到教法活而不乱,用时足而不拖,语言精而准确,板书少而明晰。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景选择不同的方式,力求使历史课堂变成“死”去“活”来。
(二)教师要注意转换观念,注意师生的平等性。
传统师生关系下的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助与合作,使课堂变成死气沉沉的“说教课”,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双边”活动。虽然一讲到底、进行“满堂灌”是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但片面追求表面气氛的活跃、实行一问到底的“满堂问”,显然也是不适宜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精讲巧问,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学生提问,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鼓励学生发言,尤其是学困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帮助学生储备大量历史知识,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并虚心进行自我检查,培养批判思维,还要设计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或问题,让学生钻研,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并及时评价。评价要留有余地,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三)反馈信息的实效性。
在进行讲述的同时,还要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馈。为此,要注意及时进行练习,要注重动口、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思维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历史信息反馈也同样,只靠老师的信息反馈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作业、习题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又是课堂学习的深化,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环节,也是信息反馈的途径之一。教师要精心设题,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检查对本课知识掌握的程度,检查学习的质量。及时反馈信息,通过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控教学、改进教学、完善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有始有终,变成一堂真正好的历史课。
参考文献:
[1]赵一夫.个性.创造性.
[2]张元.教好每一节历史课.
[3]陈家麟.学校心理学.
[4]张一仪.当代条件下的历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