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教好初中历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2年2月1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次课标的修订继承了实验稿的优长;广泛吸纳了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历史教研员和一线历史教师的建议。新课标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不仅在教学操作层面实现了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回归,而且为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一个坚实而有力的平台。 本次培训分为四讲:第一讲:中国古代史课程标准解读;第二讲: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解读;第三讲:中国现代史课程标准解读;
  第四讲:世界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中国古代史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版《课标》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一)专题和体例变化
  原《课标》,设置兼顾时序的七个学习主题加上两个单列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主题,共9个主题。
  新《课标》,强调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按照历史上的时期把历史内容分为7个阶段。
  体例由主题呈现改为通史结构
  (1)“学习主题” 存在的问题:
  ①限制了史事的选择,容易疏漏重大的历史事件。
  ②主旨过大,有时出现生硬捏合现象,难以建立基于时序与地域之上的历史因果关系。
  ③容易割裂历史,使学生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④主题式编排的理性偏强,初中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2)“回归时序”的必要:
  ①由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所决定。
  时序性和线索性。
  a避免出现“关公战秦琼”的现象;
  b使学生容易把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c更好地凸显历史学科的价值。
  ②为高中打基础。
  历史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学习中没有建立最基本的时序观念,对历史的来龙去脉搞不清楚,会给高中专题学习带来了巨大困难。
  新课标每个板块的内容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
  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内容的编制上,精选最基本的史事,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二)中国古代史“导言”的变化
  (1)学习内容丰富了。
  原课标: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
  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新课标: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漸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第一,夏是第一个王朝。
  第二,商朝算信史时代,国际承认,因为有文字记载
  第三,商朝最主要的成就是甲骨文和青铜器。
  第四,西周最主要的制度特点是分封制。
  第五,春秋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第六,战国是大变革的关键期。农业的铁器牛耕,政治上变法转型,文化上自由开放,百家争鸣。
  (2)一些提法更科学严谨了
  ①去掉了三种社会形态的表述
  原课标: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