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玲
摘 要: 如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把时代的“活水”注入传统的课堂,本文就此作了浅析。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思想政治课 必要性 注意点
教育专家杜子华在谈教师的使命时说:“如果将受教育者比作一个‘桶’,将教育过程所传授的知识比作‘水’的话,那么教育的使命绝不只是简单地往桶里注满‘水’。教育者的责任更在于点燃受教育者心中的希望之火,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使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求知的灵性得到点拨,蓬勃生长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要点燃希望之火,不能靠浪漫的空谈,而必须营造受教育者之间既相互较劲、挑战,又相互协作,交流探索的环境氛围。探究式学习恰恰提供了一个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一、倡导探究式学习,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具有其必要性
(一)倡导探究式学习,符合新教材的编写要求。
新教材的每一课都有探究性的材料,每一单元都有“综合探究”,改变了传统的“写文章”的方式,采用了“内容活动化”的新的呈现方式,面貌为之一新,体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样的编写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条件,有利于转变旧有观点、打破僵化的传统模式,收起板起面孔的说教,放下权威者的架式,转变以前居高临下“布道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将探究式学习引进课堂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必将具有积极探索的热情和能力。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尤其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更是人类社会最为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各国争取的对象,而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能够更好地把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于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每一个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这既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又是探究式学习的直接成果。
二、探究式学习在具体操作时的注意几点
(一)深入理解和领会探究式学习的内涵。
探究式学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讨论难题,而应该大到一个专题研究,小到一个名词的含义和理解,都作为学生研究的内容。例如《经济生活》中的商品、货币、纸币等,都是可以探究的问题。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是为了成为研究者、科学家,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对任何人都是必要的。探究式学习应该让学生从探究中既找到真知又收获学习的能力。
倡导研究式学习方式,要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有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确定探究方向。
思想政治课的每一目都有探究活动,而且确定了探究方向,但教师在设置探究活动时,要尽量找鲜活的材料且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探究方向设置要合理。有些教师也喜欢提问题,但充斥整个课堂的是“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这类隔靴搔痒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呢?因此,设置问题的关键看它是否有价值。另外,如果问题能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提出,会不会更好呢?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那我们就掌握了探究式学习的真谛了。
在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情境,丰富学生探究的内容,确定探究的方向。下面就以《政治生活》中《我国政府的职能》为例,谈谈情境的设置。例如,以当年热点时政背景为情境:“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地震;8月7日23时40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袭击甘肃舟曲……2010年,我国地震、洪涝、干旱、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异常严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奋力夺取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的篇章。”对于这段材料,老师可以设置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再加以灵活的处理手段,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进行讨论,以上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其实,在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直接与教材对话,鼓励学生提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思考。学生提的问题可能会很多,难易程度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整合,使所提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然后再把问题交给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这样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探究活动的最后都离不开老师的总结。其实,教师整合问题的过程,就是传授学生如何进行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会逐渐得到增强。
(三)适当给予支持,重视探究过程。
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更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无限热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由于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不同,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见解,即便是缺漏的或失之偏颇的,教师也应该肯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探究的成果。如《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在讲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同学说是“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有的同学说是“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面对两种不同且理由又都非常充分的结论,教师不要武断地进行取舍,而应当用适当的方法予以支持,予以指导,予以点拨,不让学生的探究偏离正确的航向,使探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知识在探究中获得,思维在探究中发展,素质在探究中提高。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
(四)打破单一形式,享受探究乐趣。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往往会使探究漫无目的,学生不知所措;若是探究的方式过于单一,如单一的问题、单一的分组讨论、单一的角色扮演等,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甚至会使学生反感。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政治课时政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多种方式探究,从而提高探究的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这些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首先让学生阅读活动提供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概括商品的特征。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即从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接着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进一步辨析商品的概念。母亲为自己织的毛衣不是商品,而是因为它不是用来交换的。最后鉴于第二个问题的辨析不足以完全把握商品的特征,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阳光是不是商品?”“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工业品吗?”“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吗?”“商品就是劳动产品吗?”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商品的概念。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点拨,作简单小结。总之,在探究中,教师增加的提问,可以由学生课后搞清楚,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讲授法的功能,避免为活动而活动,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根据条件来判断,注意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教师的引导要灵活,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对开放性思路要辩证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着成功,建立了自信,领悟着人生,点燃了希望。当一个人的希望被唤起时,就会在心中产生无数梦想。有些梦想也许会破灭,但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会不懈地努力和奋斗。我们要用探究式方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这样学生的梦想就能成真。
参考文献:
[1]无为而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专家杜子华访谈录.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