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庄树华

  摘 要: 在语文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如何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根据的。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
  “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老师启发下“思维”和“发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和“发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二、导语和悬念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千万不能忽视。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成功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精心设计导入语,让学生一上课就充满兴趣。对学生来说,每一课都是一个新开始,其内容也各不相同,而学生在课前却可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其兴奋点也可能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中。如何转移学生的兴奋点,关键在于导入,只要导入得法,就能使学生的身心转移到课堂上来。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巧妙的开始,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因此,教师一上课,不仅要有风趣的语言,而且要有饱满的激情,更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感情,时刻保持愉快的心境,一走进教室就要进入角色,情绪饱满地投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都能明显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细节中悬念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设置悬念,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多下功夫
  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应经常变换教学模式,如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等多种形式的交叉采用,可以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不拘于教材所排定的次序逐段地教学,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或配合形势、时令、节令变更教学内容,或是独具匠心重新安排教材全部或某部分的前后次序,进行单元教学或专题教学。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堂。因为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不能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科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因此,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动态、科技发展和社会的热门话题,如“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网络技术等内容引入课堂,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的热爱。如结合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各种纪念日和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关心祖国建设,放眼世界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结合科技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成果,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片面的,在使用中应相互结合,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乐之者”。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黄瑞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的“激趣之法”[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