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职业倦怠新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楠楠

  摘 要: 职业倦怠在各行各业已经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教师职业的倦怠,从原因、表现形式、相关理论研究、影响及缓解职业倦怠的一些措施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倦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分析 预防与解决的策略
  
  职业倦怠是当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自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职业倦怠(burnout)作为一个术语提出来之后,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职业倦怠的概念,Freudenberger认为职业倦怠专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1]。现在一般认为“职业倦怠”就是指人们对所做工作失去了兴趣和动机,缺乏创造性,被动地进行的一种劳动,产生了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致使工作绩效降低和工作的水平停滞的状态。
  一、教师职业倦怠界定
  本文主要分析心灵的塑造者――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应对各种挑战时,教师感到有压力感和疲劳感,这些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不仅如此,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在下降。这个后果是严重的,教育质量的下降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削弱国际竞争力。被人们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压力的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2]。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首先来看看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法伯认为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1.精疲力竭型。2.狂热投入型。3.能力富余型。4.混合型。但对这研究者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观点的介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临床观点。代表人物是Freudenberger。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2.社会心理学观点。代表人物是Maslach和Pines。他们认为工作特点是导致个体容易产生倦怠的首要因素。他们认为倦怠有三个主要的特征:情绪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3.组织观点。代表人物是Cherniss。他们认为,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因此容易产生幻想破灭和倦怠[4]。4.社会历史观点的代表人物是Sarason。他指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5]。
  通过以上的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1.工作强度过高;2.社会期望的过高,使自己可能无法达成;3.成就感低,社会的认可程度低;4.教师的职业发展跟不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脚步;5.公平性低,如城乡教师在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差距;6.师生关系的变化;7.教师个人方面原因等。这7个方面的因素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三、预防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从以上教师职业倦怠的观点与理论、原因和表现几方面的分析来看,如果想要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需从根本上下手,从而从外在表现和内在原因加以排除。
  第一,对教师职业持有合理期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从待遇方面要提高,物质生活保障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基础;应给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
  第二,给倦怠期的教师支持与援助,激发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应让教师职业充满挑战,在应对挑战时,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如:让教师及时进行培训、多了解一些国内外教育科研的新动向,邀请一些专家来作演讲,以及与他们进行探讨,得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第三,加强建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的气氛可能并不鼓励或者甚至妨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反应,导致对专业学习采取固执己见或自我防卫的方式,结果教师的学习很快就到达停滞不前的地步,教学也变成例行公事,保守、缺乏质疑”[6]。
  第四,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的机会。教师这个行业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学生的求知欲强,喜好不同等,更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学习新东西,来充实自己,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引导教师培养健康的人格,并通过心理治疗法给予帮助。如果职业倦怠严重,那么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予以恢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教师职业倦怠并不可怕,只要正确认识,并针对此做一个长远的计划,予以实施,我相信一定可以预防和克服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度过职业倦怠后,将进入事业发展的快速时期,每个人都要抓住机遇,认真做好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唐芳贵,蒋莉,肖志成.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教育与职业,2005,5:65-67.
  [2]梁云芳,王秀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说.教育理论研究,2006,2:4-6.
  [3]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1):67-71.
  [4]李江霞.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观点.教育科学,2003,(1).
  [5]Barry A.Farber.Crisis in Education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San FranciscJossey Bass Inc.Publishers,1991.
  [6]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