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过程性考核在《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茹

  摘 要: 《实用药物学基础》是各类药学专业的关键课程,合理的考试形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作者所在学院对该门课程采用了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实用药物学基础》 考试改革 过程性考核
  
  考试是评定、检查教与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考试成绩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实,考试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对整个教学活动有强化功能、检测功能和反馈功能,而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些,仅仅把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丢弃了考试的上述重要功能。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1];教师根据考试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方式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2]。
  一、课程特点
  《实用药物学基础》是我院制药工程系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整合了《药物化学》和《药理学》两门课程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药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构效关系、药物作用等知识,理解并掌握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剂型及规格等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不仅是培养医院药学服务、制药企业技能人才必修的重要课程,而且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二、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该门课程以往大多采取一次终结性闭卷的考试形式,结果学生平时松,考前忙,考后忘,用时慌,将知识学死,不能够理解课程开设的目的,在参加工作后感觉自己所学内容都没有用上;而且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符合我们的培养目标;再者,最后一次终结性的考试无法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师生进行交流,对教学和学习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造成了教与学的脱节。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考核评价过程。因此,我们应发挥考试的重要功能,进行考试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阶段性评价总结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考试改革方案及具体实施
  为了探索比较改革前后的教学效果,我对2009级药学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级进行了试验,其中09级药学1班作为试点班级,采取过程性考核的方法,具体方案如下所述。09级药学2班作为非试点班级,依然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考试方法。为了便于考察两种考核方法的教学效果,试点班级和非试点班级期末考试采用同一张试卷。
  试点班级考核包括三部分。
  1.平时成绩,20%。出勤5分+完成复习情况5分+完成预习情况5分+作业5分。
  2.阶段性测试,40%。笔试,学期间共进行2次阶段性测试,满分100分,取平均值乘以权重40%。
  3.期末成绩,40%。笔试,满分100分,乘以权重40%。
  平时成绩中的复习和预习情况,通过对学生随机提问上一次课的知识内容,以及本次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来打分。阶段性测试的考试形式同期末考试,均为笔试,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考查,内容包括客观题如选择题、判断题,以及主观题如案例分析,等等。
  四、考试改革效果
  本方案已在2010―2011年第一学期进行,从整体情况来看,已经收到了一定效果。
  1.学生能够主动预习未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经过学生的预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很好,交流很顺畅,易产生共鸣,不会出现冷场。
  2.通过平时学生对随机问题的回答,我们看到了学生对知识多角度的理解,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而且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这是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无法实现的。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度有所提高。学生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自然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获得了成就感,也就更加愿意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更好,并且形成良性循环。
  4.从阶段性测试情况来看,学生更加注重平时对知识的掌握,及时复习已成为学习习惯。我们发现,在后期教学中涉及到较早讲授的内容时,学生仍然能够记起,而不像从前学过就忘或只剩一点记忆,这说明学生真正将知识消化吸收了,而不是走过场。
  5.我们对试点班级和非试点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作分析,结果发现采用过程性考核的试点班级成绩呈正态分布,即多数学生分布在中等成绩,成绩优秀和不及格的学生占少数;而采用传统终结性考核的非试点班级成绩呈非正态分布,高分和低分学生占多数,中等分数学生所占比例反而少。分析其原因,拿高分的一些学生是由于无论平时学习如何,只要期末考试前认真背题就能拿到高分,而不学习不背题的学生就只有不及格了。而实施过程性考核的试点班级学生,把精力更多放在平时对知识的积累,考试前的负担和压力减轻了,所得成绩更加真实、客观。由此可见,终结性考试很不合理,不能作为评定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准。
  五、体会
  通过考试改革,我真正理解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培养的绝不是被动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而是具备学习能力、方法能力、职业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多方面素养,会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
  在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以前可能低估了学生,学生不是没有创造力、不是没有学习热情,而是被我们的教育方式给束缚了,学生其实需要更好的启发方式,有更多的潜能等待挖掘,因此,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同时,对教学实施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不断成长,收获很多。
  首先,锻炼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面对有提前预习准备的学生授课,会遇到学生的各种提问,这与以往教师掌握课堂全局相比较教学难度有所增加,因此教师备课要更加充分。
  其次,督促教师不断创新。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规中矩,最后考试模式固定不变,也导致教师几年教案不变,讲课内容不变,因此也不会有进步。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下,不断创新的课堂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思想火花,学生有更多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教师不仅需要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而且在教学顺序上要动脑筋,合理安排。
  最后,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获得启发和成就感,体会到教学的真正意义,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这种形式督促教师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卫国.试论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改革[J].福州大学学报,2001,(54).
  [2]李珂珂,刘卫东.药剂学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药师,201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