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给兴趣安上翅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奄花

  摘 要: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本文就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兴趣培养 语文教学 途径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语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是学习成绩还是不够理想的,更是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2]他还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3]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探讨学生的语文兴趣十分必要,我在此就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谈点体会。
  一、让讲台成为情感流动的舞台,用丰富情感感染学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那么,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这样,语文老师就不能板着脸去面对学生来突出其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是要想方设法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语言、神态,用充满激情的动作,甚至一颦一笑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哭着来找我,说频繁地换老师再加上生活和其他方面的不如意让她无法适应高中生活。我就慢慢地开导她,并对她说:“至少你的语文写作水平很好,你的上进心一定能让你完美地走完高中,走进大学的……”后来我发现,她的作文越写越好,还曾经被我推荐到校文学社。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上有困难,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心和诚意。如果在尊重这部分学困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学困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最后,教师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的困境。例如作文教学,我认为老师不应吝啬分数,不要把分数抠得太紧,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否则会使学生的写作失去自信,产生焦虑,从而对作文产生畏惧、反感。我在改作文时,对分数非常大方,只要学生有一点优点,就大胆肯定,有时把一些好的作文张贴在教室中,甚至想方设法把学生的作文推荐出去,这样他们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写作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开阔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导入语的设计上,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多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祝福》第一课时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课文开头说‘祥林嫂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了’,那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他杀,那凶手是谁,请大家也当当福尔摩斯。”这样的导语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2.使用道具、插图导入新课。在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课文有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时,我就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并要他们描述出来。如此导题,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3.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导入新课。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过多地、强制性地要求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的精神疲倦和心理厌烦。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起到有意注意不能起到的作用,从而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4]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运用多媒体下载了声音最契合情境的朗读及图片,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中了。
  三、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近自然。
  1.鼓励学生多看喜欢的书或电视、电影。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现在的学生生活内容单调。因此,语文尤其是作文学不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成绩上不去,若要让他们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那是难之又难。而要让学生在成绩上尤其是作文成绩上有所突破,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常常鼓励学生多看看书、读读报,也不时地抽出时间带他们到阅览室、图书馆看书,甚至把我自己的书带到班上浏览。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学生的人生体验就丰富多了,再写作文就有话说了,语文成绩也就自然好了。成绩提高了,自然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有了。
  2.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
  (1)开展诗歌朗诵、经典诵读比赛,课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读的能力。
  (2)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开展“网络的利弊”辩论赛。因而,有人把课外活动叫做“第二课堂”,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硕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
  (3)推荐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文学社活动,让他们在相互促进中获得学习语文的美妙感受。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涵,多读书看报。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旁征博引,提高上课的艺术性,紧紧地吸引住学生。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
  [2]布鲁纳.教育过程.
  [3]万丽.浅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