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自信,让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文成

  摘 要: 本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乏自信心理的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信心理的培养。
  关键词: 自信心理 培养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据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以上列举心理行为问题部分是学生缺少自信造成的,我认为自信心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培养。
  一、学校教育
  教师对待性格各异的学生,特别是缺乏自信心的小学生要首先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对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起信心,激发兴趣,充分利用优越的条件,发愤学习,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1.从自我鼓励中,培养自信。
  培养自信要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例如:一个缺乏自信的小学生的一次作文比较优秀,被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播出,对于红领巾广播站来说,这文章比比皆是,不值得一提,但是对于那位学生来说,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于是就不断努力写文章。一种实在的自我褒奖,激发了这位学生的自信。很自然地,这种自信,引起了无限的激情。
  2.建立良好心态,培养自信。
  有些小学生有自卑心理,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这些学生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这是因为这类同学的心态还欠良好,这就需要教师有爱心、有耐心,即使学生考试成绩很差,也要平静地说:“考试只不过是为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既使这门功课考得不好,又有什么关系,总结教训再努力,还不迟。”我教给他们方法,告诉他们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寻求自己的方式,并经常给他们辅导,使他们迎头赶上。比如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差生”偶尔答对了,就应该及时鼓励,一有好的方面就进行表扬,使他们慢慢地对学习产生兴趣,各方面的成绩自然而然地就会有所提高。克服这种自卑的心理,调节了自我的心理压力,就有了自信。人一旦有了自信,就会迸发出在平凡中的不平凡的能量。
  3.同学关系融洽,培养自信。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总认为自己不优秀,比不上其他同学,自己缺少自信。对此,我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有一颗宽容之心,对同学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感动同学,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及时给学生进行疏导,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以及同学间的真挚情谊。
  4.师生关系和谐,培养自信。
  教育工作者要平等待人,不要另眼相看。因为缺乏自信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以为自己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他们,这类学生尤其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进步。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对他们另眼相看,对他们讽刺挖苦,对他们的成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要及时通过表扬肯定他们的种种努力,从而使他们树立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如我班一位同学以前每次成绩都在40分左右,有一次考了50分,尽管没及格,但我还是在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之后他对好友说,他还不是太差,老师还喜欢他,对自己有了信心,从而这位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了转变,特别是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充满自信。
  二、家庭教育
  一方面,在当前广大的农村,有相当部分的农民生活还不富裕。在班级里,他们畏畏缩缩,在别人面前觉得矮人一截。性情一般都比较孤僻。除了家庭、学习条件比较差以外,他们沉重的心理压力也是影响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与贫困家庭相比的富裕型家庭,家长有的是百万富翁,有的是大款,孩子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种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作业可以花钱雇人做,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因此,学习成绩一般是比较差的,在学习上也缺乏自信。
  对此,我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仅靠掌握学生在校的情况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经常家访,特别是对缺乏自信的学生,应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这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由此可见,对缺乏自信学生的教育转化,教师应和家长取得联系,全方位地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兴趣爱好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培养他们的自信。教师更要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子女,有爱心,有耐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使他们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5).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384.htm